中国的精神分析:钟友斌-认知领悟
中国的精神分析:钟友斌-认知领悟
第7章 课时44 咨询心理学2
一、精神分析理论观点
1弗洛伊德创立
《精神分析引论》又称为“性学三论”
即《过失心理学》、《梦》、《精神病通论》合编而成
2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5个:
关于心理结构 关于人格结构 关于心理动力
关于心理发展 关于适应问题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
1、分区观点:心理结构
意识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中的种种文化内容构成
1前意识: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负责警戒任务。有用的、意识可以接受的愿望和冲动在这里被选择、加工,然后被释放到意识层面
2潜意识(无意识):是人心里活动的深层结构,被认为是原始欲望和冲动的储存仓库。
补充:无意识的证据
1梦:无意识的需要,愿望,冲突的符号表现
2口误与遗忘
3催眠后暗示
4由自由联想导出的信息
5投射技术导出的信息
6精神病症状中的象征性内容
2、人格结构
本我 快乐原则;先天而来
自我 现实原则;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调节者
超我 道德原则;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教养人)的影响
超我:道德原则,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父母权威的内化
自我:现实原则,代表理性和审慎,一部分是无意识的,一部分是一时的,合乎逻辑
本我:生物本能欲望,快乐原则,无意识的,无理性的,要求无条件得到满足
3、心理动力
性本能 营养本能
心理动力学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内容
4、心理发展
1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本我通过身体的不同区域得到满足、获得快感
2在某一阶段上遇到挫折,或从高级阶段倒退到低级阶段,就可能造成行为的异常,成为各种神经症或精神病的根源
口欲期(0-1岁)唇、口、手指
肛欲期(1-3岁)排便,肌紧张的控制
生殖器期(3-5岁)生殖部位,恋父或恋母
潜伏期(5-12岁)兴趣转向外部,转向应付环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生殖器(12岁以后)逐渐转向异性
埃里克森的素质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与弗洛伊德发展阶段比较
1婴儿时期 根本的信任感与不信任感 口腔器
2儿童早期 自主性对怕羞、怀疑 肛门器
3学龄早期 直创性与内疚感 性器期
4学龄中期 勤奋对自卑 性潜伏期
5青年前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生殖其
6青年后期 亲密友谊对孤独
7成年前期 养育后代对迟钝呆板
8成年后期 自我完善对沮丧颓废
5、心理适应
人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2中基本应对方式
变相宣泄 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
形式之一:隐性梦
自我防御:这类应对是与人的认识能力有关的。在发展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
焦虑:
现实性焦虑(真实焦虑):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性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
道德性焦虑:即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感的情绪体验
神经症性焦虑:即个体由于惧怕自己的本能冲动会导致他收到惩罚时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焦虑:是冲突引起的结果,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唤醒自我警惕,并去发现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它就会做出反应,形成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
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估计到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便渐渐形成了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正常人或精神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防御机制
压抑:是个体把一些本能的,能引起快乐的想法和欲望禁闭岛潜意识中去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些本能的想法同时会招致一些其它的不快乐的体验(如,被超我所不允许或被外界现实所禁止)。压抑是无意识而有目的的遗忘,是有目的的把那些不愿感知的东西排除于意识之外。虽然被压抑的东西不能被意识到,但它在潜意识中它仍然起作用。
幻想:通过想象制造出的神话来回避现实的不如意,或满足某种需要
退行:是个体用回复到客体关系的早期阶段(口、肛、性)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甚至是人类的婴幼儿期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中。
置换:把对某人或某事的、能引起焦虑的情绪无意识地转移到另外的人或事上。压抑和置换常常同时起作用,压抑能够被支撑并感到安全,就是因为将压抑的体验用替代物来替代了。如,儿子压抑了对父亲的恨,转而会体验到其他男性权威的敌意。
投射:把自我的一部分当成他人,或把他人的一部分当成是自己时,这就是投射。在投射中,自我不被喜欢的方面被拒绝接受,并归咎于他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通过投射,不愉快的感觉由于将责任推诿给别人而减轻
认同:通过认同作用来保护自己以对抗分离。如,用“与攻击者认同”的方式来对付自我的焦虑,保护自己。或在癔病症状中,我们可以看到,患者所出现的症状很像他最近刚刚逝世的父亲或母亲的生前的某些症状
反向:个体对抗本能的欲望和冲动,形成一种相反的情感或行为反应。最典型的是强迫症的症状,患者所努力追求的清洁和次序感,是反抗他对肮脏和无序的本能要求
合理化:个体试图从逻辑上合理地解释自己的态度、反应、想法和情感体验,并寻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而真实的动机是他自己未察觉到的
升华: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性欲或攻击性冲动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如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化悲痛为力量”
6、中国的精神分析
1中国化-认识领悟疗法不等于认知疗法
2钟友斌-精神分析+认识能力
充分利用求职者的认识能力,引导求助者认识自己在个体心理发育某一阶段上所
二、行为主义理论观点
巴普洛夫学说
桑代克 (试误说)-老鼠走迷宫实验
华生 环境决定论:S-R 否认遗传
拓尔曼(拖得长)
提出中间变量的概念,即刺激和反应之间存在一个中介变量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R=f(S.A)
小白鼠实验、斯金纳箱
1主动行为
2行为结果控制变量A
3产生强化物刺激物S
4
班都拉:社会学习理论(模仿学习)
1替代学习
2自行奖赏或批判
3行为自控
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
基本理论假设
沃尔普 行为治疗:是使用实验确立的行为学习原则和方式,克服不良行为
外显和内隐行为
靶行为 分析和评估的关键行为
行为治疗的方法
系统脱敏法
模仿学习
自我管理技术
角色扮演
自信心训练
厌恶疗法
强化法
认知-行为疗法
第三单元 认知心理学观点
1是一种心理学潮流,并非学派
2通过观察研究发现,认知作为理性的心理活动,对情绪、情感、动机和行为,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3所以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可以被用来帮助求助解决心理问题
认知是与情感、意志、动机和行为相联系的一种心理功能
所谓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或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件所作出的预期
“我们在寻找什么就会看到什么,对于那些我们没有在意去看得,我们会错过许多,即便这些东西亦然存在,我们队世界的体验,因为我们如何安置我们的注意力而大受影响”-STAVROS AND TORRES
第四单元 存在-人本主义理论观点
20C50S临床中强调存在、自由意志、价值观念、人的潜能、自我实现等观点
临床理念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真诚、平等、温暖
咨询关系
存在-人本主义的理论观点
存在-人本主义的人生哲学为准绳,围绕着求助者的心理问题-讨论(平等、自由)-无限的
“潜能”便可迸发出来,推动求助者直逼“自我实现”的巅峰
常见心理学流派及其治疗方法的比较
第五单元 人性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只有从人的本质属性,即从人性出发才能正确地阐明人的心理活动、心理结构
心理动力来源于与生俱来的人性的内在需求
个体保存、种族延续的本能为认识世界,向自然界索取生活必需资料和适应环境的探究本能为生存而组成人类社会的依存本能
人性心理学把身心障碍看作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人性偏离,即人性内部结构的失衡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协助求助者理顺和平衡自身的人性结构,即调整好三种基本属性间的关系,以便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展自己的人性
授课老师
课程特色
学员动态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