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适用于所有【柜子里的人】
【出柜】是伴随一生的过程
出柜是在不同情景下不断权衡的过程
出柜恐惧是社会压力的结果
在柜中不等于软弱
陪伴来访者经历这一系列的变化
建立亲密关系,信任他人并分享的能力
对父母出柜是最困难的出柜
【哀悼】原本的理想
青春期出柜的特殊意义
孩子才是最痛苦的那个人
出柜是一个多维度的过程
- 参与性与性别少数的社区活动
- 对性与性别少数的表达
- 对性与性别少数身份的舒适度
出柜类型
- 治愈系的出柜:提高自尊
- 关系建立的出柜:亲密关系,比如朋友或情侣
- 解决某类问题的出柜:婚姻、手术、社交等
- 预防性出柜:预防被出柜
- 基于政治目的的出柜:为性与性别少数人群平权
- 即兴出柜:没有很好的准备
- 被迫出柜:违背自身意愿
出柜的弊处
- 收到排斥、孤立
- 被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否决
- 对被出柜的对象带来尴尬、伤害和背叛
出柜的好处
- 与更广大的性与性别少数社区建立联系,获得信息和支持
- 自我接纳程度更高、保持积极的性与性别少数身份
- 心理健康水平改善
- 避免在某些情境下不小心暴露性倾向后遭遇尴尬的局面
- 出柜过程可以降低他们的无力感
- 出柜后开始努力排除自己内化的恐同、恐跨,并且努力反对社会将性与性别少数定义为不正常的现象
- 带来个体自尊的稳定和提升
- 经历过社会排斥严峻考验的性与性别少数个体,会变得更加强大和有力量
- 促进个体进行安全的性行为
出柜咨询的总体态度
- 协助来访者分析自身情况,由其自己决定
- 清醒认识到自己对来访者的影响力,谨慎言行
- 帮助来访者认识到出柜恐惧普遍存在,不只是个人特质
- 协助来访者经历出柜带来的心理冲击,出柜的过程是一个基于新的信念和价值观整合自己身份与重塑自尊感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但是,也充满了危险,当事人也可能会出于焦虑甚至恐惧中
- 帮助来访者学习人际的新技能
未向父母出柜的风险:
- 被父母逼迫结婚
- 不能建立稳定伴侣关系
- 疏远父母,影响亲子感情
- 跨性别者不能手术
向父母出柜的风险:
- 出柜后不被接纳
- 被强行扭转治疗
- 父母的痛苦造成当事人身心不健康
- 离家出走
- 自杀风险
- 滥用药物解脱痛苦(作者备注:可能会性滥交)
【孩子出柜,父母的反应模式】
- 同性恋孩子:震惊(为啥我的孩子是同性恋)→→自责(觉得是自己的错,会幻想出一大堆所谓的原因)→→求治(带孩子去医院或诊所)→→被迫接受
- 跨性别孩子: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或接受
- 为了修复家庭的动态平衡,会指责“破坏平衡”的个体是自私的,并且以排斥相威胁,以使其“变回原来的样子”
【向父母出柜前的咨询】
- 不既定“出柜”为咨询目标(一起探索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不可盲目高估家庭支持对性与性别少数来访者及其伴侣关系的重要性)
- 充分评估原生家庭中的关系(讨论出柜前的亲子关系的亲密度、开放度,以及每一对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的冲突;父母与孩子之间联系的多少,在一起生活的长短;父母作为孩子的社会支持、社会认同和经济支持的重要性;能否得到其他社会支持的经济支持;个体基于预期的家庭成员的反应,对自己、父母以及亲子关系得失的评估)
- 一起做好出柜的准备(心理的准备:如何应对出柜后父母的反应、父母的压力;实践的准备:与来访者排演情景剧,应对各种情况;经济的准备:如何应对出柜后父母切断经济来源)
- 对父母接纳前的过程做好准备(如何应对父母或长或短的接纳过程)
【向父母出柜后的咨询】
- 帮助双方冷静,澄清各自的感受与需要(要知道父母过激反应是正常的,要接纳、理解他们,自己要淡定,不要和他们一起焦虑,要陪伴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如果有求助资源,建议父母全家做咨询;要让父母听到自己的声音,如果没有面对面说话的机会建议写信把心路历程和父母讲;先分别充分表达,再联合对话)
- 消除父母对性与性别少数的刻板印象(准备好各种材料)
- 帮助父母放弃自我谴责
- 帮助父母了解(爱孩子就是接纳他)
- 转介给性与性别少数“老师”(转介给其他性与性别少数的父母)
- 关注出柜者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压力、焦虑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