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断错误的过程,即试误说,错误递减。
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会取得意思不到的效果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不断错误的过程,即试误说,错误递减。
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会取得意思不到的效果
第二章第二讲 呈清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与价值观
父母亲对孩子内心负向的想法通常有几方面:
1、严重不幸
2、应该必须
3、无法、不能
4、自责、内疚
因为父母亲在从小长大过程中,我们被教育成负向的情绪是不好的,我们不应该伤心、不应该生气,我们更不应该难过。当我们有这些负向情绪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学到了两种方法:一种就是压抑下去(压抑则产生:自残现象);另外一种就是发泄出来(把点的战争变成面的战争,伤害别人)。这些生气的方法,父母亲非常擅长,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去面对这些负向的情绪。当自己成为父母亲,面对孩子这些情况的时候,家长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她的这些想法“严重不幸”,比如这个孩子10分钟,家长就觉得她要是没多睡这10分钟,她今天上课就不会认真听见啊,或者这孩子现在就撒谎,她将来不就是品德不好的人吗?例子:有个小男孩,妈妈每天要他必须喝一壶水。孩子早晨把水带到学校,晚上回来水没喝几口。妈妈每天都提醒他你要喝水,你要喝水。有时候甚至训斥他怎么不喝水。后来发现孩子每天回来水壶是空的,妈妈很开心。偶然的一天孩子说漏了,这水他没有喝,是倒掉的。家长立刻觉得孩子撒谎。开始时爸爸还说:“你告诉我们,我们保证不生气。”结果孩子说了实情以后,爸爸暴跳如雷,爸爸妈妈对孩子一顿训斥,爸爸说:“你也就小,你才7岁,你要是15岁,那就得送少管所去,你这种属于品德败坏,品德不好。”例子:一小男孩,每次考试都不太理想,开始时是8、90分,爸爸妈妈就老训斥他。慢慢的孩子考试成绩就变成6、70分,有一次甚至没有考及格。孩子特别害怕,因为之前爸爸说“你要再考不及格,你要再考这么差的分数,你就别回来了,你不是我儿子。”然后这次,孩子真的考的非常不好。他回家以后就把卷子藏起来了。结果还是被爸爸发现了,爸爸就痛揍了一顿。过了几天,孩子考试又考得不太好。回家时他没有拿出卷子,妈妈问他卷子呢?孩子说找不到了。结果妈妈就翻孩子的书包,发现在书包的夹层就找到了卷子,发现卷子是96分。妈妈说卷子考得这么好为什么不拿给妈妈看啊?孩子一直低着头,不出声。晚上时,孩子已经睡了。班级的微信群里有个家长说孩子的卷子不见了。妈妈马上就想到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他赶紧就看自己孩子的卷子,仔细观察后发现儿子的卷子在名字处有涂改的痕迹。这个孩子的字体简直跟自己儿子的字体一模一样。妈妈看到这里就疯掉了,她立刻把自己的孩子从床上揪起来,大声的训斥他:“这卷子是你的吗?”孩子马上就哭了,他跪在妈妈面前,哭着跟妈妈说:“妈妈,我跟你说实话,这卷子不是我的,是我同学的,但是爸爸跟我说如果我再考这么差他就不要我了,我特别害怕。”妈妈本来怒气冲冲的,看到孩子可怜的样子,她的气也就消了,然后就跟儿子说:“那我们怎么办呢?”儿子:“你能别告诉爸爸吗?”妈妈点头同意了,然后把这张卷子放到书包里,告诉儿子明天早晨再谈这事。第二天早晨,孩子跟妈妈说:“我要去跟老师说这件事,妈妈你能别告诉其他人,别告诉爸爸吗?下次我一定不会这样子。”所以我们知道,当孩子犯了错误,当他考得不好的时候,家长就会觉得一次考试不好,两次考试不好,他将来就是一个没用的人,所以我们在情急之下就会说一些狠话,而孩子对你这些狠话也非常的当真,他可能因此做出更不好的行为。像这个孩子他刚开始撒谎,拿别人的卷子改成自己的,当然,妈妈的这种教育让孩子去跟老师说,去跟同学说,承认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当然老师也保护孩子这种善良的、改过的心,没有在全班说这件事。希望这个孩子通过未来的成长不断的学习,也希望爸爸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这就是第一个错误的想法“严重不幸”。如果这个爸爸不改变,认为孩子不仅学习不好,还撒谎,品德败坏,那孩子的未来真的让人担忧。其实我们可以告诉自己,孩子在成长中,错误是在所难免的。我们借用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观点:孩子的成长“试误说”尝试错误,错误递减。桑代克做了一个实验:把猫放一个笼子里,外面有食物吸引它。猫在笼子里乱窜乱动,偶尔碰到一个按钮,出来吃到了食物。后来又把这只猫放进去,几次以后,它用的时间越来越越短,到后面把它再放进去,它直接按着按钮就出来了。这个实验叫做“尝试错误,错误递减”:它刚开始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然后它在错误中不断学习。他今天错10次,明天错8次,后天错7次,慢慢错误就变成0了。这项技能他就掌握了,所以我们知道孩子在成长中他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当他犯错误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鼓励的,需要我们看到他的努力、他的进步、他的出发点。也许他把你的玩具给拆了,也许他把你新买的手机给砸坏了。我们要先等一等,听一听孩子是怎么想的,他是为什么这么做的,当我们看到出发点时候,我们肯定他的出发点,就是孩子行为好的一面(建议:发脾气前先听听孩子的出发点)。像陶行之先生四颗糖的故事里面,他看到了孩子积极、主动、尊重、有正义感的一面。像三个巧克力的故事里,妈妈看到孩子的动手能力,看到孩子有神奇的想象力。这些方面说出来以后,孩子会自动修复他的错误。同样的道理也是这样,允许孩子犯错,孩子就勇于尝试,敢于犯错,乐于改正,愿意承担责任。所以我们不要用这种“严重不幸”,觉得孩子现在磨蹭拖拉,将来就是一个没有时间观念的人,觉得孩子现在爱发脾气,将来就是一个脾气暴躁的人;觉得 孩子现在不肯举手,将来一定是个唯唯诺诺的人,其实这些都是不成立的。我们只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相信孩子在现实中他虽然做错了,但你鼓励他的努力,他慢慢地就会再尝试,他的错误就会有机会变少。如果他一做错你就批评他,他为了逃避批评而不再去尝试,甚至为了逃避责罚而说假话,我们反而助长了孩子这些偏差的行为。这就是家长的错误想法“严重不幸”:认为孩子撒谎、拖拉的行为很严重,进而担心孩子将来会如何这是一个想法。另一个想法是:应该、必须。认为父母必须对孩子的行为加以矫正,如果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不说出来,孩子就难以改过向善。
例子:有一个小男孩有一天跟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了。妈妈说你作为学生,你怎么能不去上学呢?我们去上班,你就必须去上学。孩子就躺在床上不起床。爸爸妈妈把他拖起来,带到学校,到学校里,老师也把他带到学校去了。可是没过半小时,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让家长把孩子接走,因为孩子一直在那大哭大嚷,老师根本没法上课。家长只好把孩子接回家,然后告诉孩子好好想想,如果不去上学就没有饭吃。孩子还是坚持不去上学。爸爸妈妈就不给饭孩子吃,只给水喝。第二天孩子还是没有去上学,爸爸妈妈担心,两天不吃东西会不会饿出毛病。然后就跟孩子说如果不上学就要劳动才有饭吃。你要干些家务活挣最简单的饭吃。比如说把家里的地打扫一遍就可以挣一个馒头。孩子宁可在家里干活也不去上学。到第三天时候,妈妈问我该怎么办?孩子已经在家里饿两天了。我说你们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只会家重孩子他不被爱的感觉。如果是我我不会这样惩罚他,我会积极倾听,看看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回事?妈妈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发现原来孩子不上学是有原因的:孩子是个非常要面子的孩子,可是前几天在科学课上老师批评他,说他捣乱,而且做的作品一点创意都没有,而且还说他把某件物品弄坏了,让他必须赔。孩子知道那天又有这个老师的课,所以他就不去上学。可是孩子没敢跟爸爸妈妈说他所犯的错误,担心爸爸妈妈更加责罚他。因为这个孩子在严厉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不相信爸爸妈妈会帮助他,所以他就选择逃避,不去上学。当爸爸妈妈了解到孩子这个情况,而且也放弃了惩罚之后,孩子也知道了对自己做错的事情应当承担责任,他也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的时候,他就去上学了。
所以,当这种应当、必须在我们的头脑中第一时间冒出来的时候,我们要缓已缓、听一听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然后有针对性的帮助他。
第三个观念:无法、不能
1、家长觉得我无法放纵孩子,无法忍受孩子犯错。其实这个观念也是错误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断犯错误的,而且很多时候当孩子的想法实现后他会更专注的做他喜欢的事情。
有一个孩子,他稍微有点触动症,他的神经是不受控制的。以前妈妈让他写作业,在学校老师让他写作业,他常常写不完。当他的神经动起来时,他就要活动一下。妈妈了解这个情况后,有一天孩子在写作业,外面下着雨,孩子说“妈妈,我要到外面骑自行车。”要是按照以前这种无法不能的观念:你作为学生,正在写作业,我不能让你去骑车。所以孩子每次都被压抑。这次,妈妈换一种方式:妈妈想想,出去淋雨,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呢?有可能因为淋雨而感冒,有可能因为骑自行车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妈妈权衡了这两件事情后说:“你去骑自行车是可以的,但你要答应妈妈一个条件,因为骑自行车淋雨可能会感冒,所以回来你要喝一碗热姜汤。”孩子最不爱喝热姜汤,每次妈妈让他喝,他都说太辣了。这次孩子答应了。孩子痛痛快快的到外面骑自行车,10几分钟后,孩子像个落汤鸡一样回来,赶紧洗了个热水澡,然后一口气喝了一碗热姜汤,而且喝完后说:“妈妈,我要写作业了。”
我们看到,当我们克服自己这种无法不能,允许孩子有一点小偷懒,有一点点开小差的时候,我们发现孩子内在的这种需求被满足以后,反而能把这种行为做得很好,把你的目标也嫩达到:专心的写作业。因为孩子的神经得到了镇定,他得到了妈妈的认可,也得到了尊重。
第四个负向的想法:自责、内疚
1、觉得孩子的不好行为是自己的错误、没有价值、没有面子。
很多时候,孩子没有做好,家长就会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特别自责,这种自责又会变成对孩子更高的要求。比如,一个孩子在家里写作业、或者在学校被老师批评、或者考试没考好、或者家长会时孩子被点名批评、或者老师所有的表扬名单里都没有你的孩子的时候,你的头就低得越来越低,回到家里你就跟孩子虚张声势,质问孩子为什么那么多表扬里没有你?孩子也会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老师没有表扬我我能怎么办?”这种自责和内疚会加大孩子的内疚,所以孩子带着这种内疚、负担,他的成绩会更差。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要跟孩子分开,我们需要学习做父母的一些技巧,但同时我们也允许孩子犯错,允许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没有达到那么好,孩子没有那么好并不是我的失败。现在很多专职的妈妈,当孩子出现问题,有些爸爸会说:“你整天呆在家里,孩子怎么让你惯成这个样子?”这一句话就会把妈妈打败。因为这种自责和内疚让自己无地自容。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观念抛掉,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会犯错误的。我们只要专心的、持之以恒地按照父母效能的办法应对,等到孩子成功的一天。
这四种严重不幸(父母内心负向想法:严重不幸;应该、必须;无法、不能;自责、内疚),是父母内心负向的想法,这四种方式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知道,父母亲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孩子不做,父母就会再要求孩子做,如果孩子服从,大家就觉得好高兴,如果孩子依然不听,父母就会再要求,多次要求后,孩子要么被强迫做这件事情,要么放弃。这个过程就产生了孩子的逆反。在逆反的过程中,有两种家长:一种权威派、一种放任派。
权威派的观点和做法:
观点:1、孩子必须听父母的话;2、不服从必须矫正过来;3、不改正过来,将来会品德不好。
放任派的观点和做法
观点:1、认为孩子还小,不董事;2、孩子长大后就懂事了。
做法:1、几次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家长认为孩子只要长大后自然就会了、自然就懂事了,而我们发现孩子从小不去培养他这些能力,孩子长大后就不会的。)
父母亦四大类型与管教结果:权威型、民主型、忽视型、溺爱型。这四种模式孩子将来会出现问题:胆小、退缩、伤害别人、搞破坏。
这四大管教模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亲在面对孩子时,要学会情绪管理,学会不生气的办法。
父母内心负向想法
产生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被教育成负向情绪是不好的
解决的两种方式:
桑代克试误说:尝试错误,错误递减
实验:把猫关在笼子里,然后让它出来,外面有食物吸引它。猫在笼子里乱动,偶尔会碰到会打开门的按钮,然后出来吃到东西。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找到开关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它不用花太多时间,直接按下开关就出来了
建议:发脾气前先听听孩子的出发点
思考:没人一开始就能把事情做得很好,孩子在做错事时,最需要的是鼓励。如果在他们刚犯错时就斥责或批评,孩子为了不受到批评而不再去尝试,甚至为了逃避责罚而学会说谎
两种父母:权威派和放任派
【权威派的观点和做法】
观点:
【放任派的观点和做法】
观点:
做法:几次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
发现:如果不去培养孩子的能力,长大也不能自然学会
【父母四大类型与管教结果】
权威型、民主型、忽视型、溺爱型
孩子出现的问题:
授课老师
学员动态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