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9:偏执—抑郁心位
1、克莱因视角下的婴儿发展
(1)使用幻想作为本能
(2)在婴儿期,最基本的张力都有幻想有关
——幻想就是婴儿对现实作出的原始的解释会区分出哪些是带来快乐的“好”客体,哪些是产生痛苦的“坏”客体
——婴儿就是要把“坏”的东西,即感受到来自所谓迫害者的攻击以及自己因抵抗这些攻击而产生的愤怒统统从心灵中驱逐出去
——当婴儿经得起挫折、可以忍受需求的延迟满足,而不再那么惧怕自身毁灭的时候,他们就具备了将“好”和“坏”统合起来的能力——从一个“心位”发展到另一个“心位”
2、两个发展心位
克莱因观点
——使用“心位”这个词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描述
——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不同的心位,而在相应的某一个心位时,儿童进行体验的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被内化的客体和外部客体是截然不同的
3、第一个心位:偏执—分裂心位
(1)克莱因观点
(2)在生命的最早期,出生-第四个月
(3)婴儿的焦虑:对自我极端保护的望向之中(被迫害妄想),此时的婴儿受挫折的耐受性低,情绪处于两极状态,要么极端好,要么极端坏
——婴儿以一种“分裂”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把“好”的体验和“坏”的体验分开
(4)克莱因的观点:
婴儿的体验中,婴儿对自己的体验是好是坏截然分开,是不连续的体验;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这反应出婴儿对客体的体验也是不连续的
4、第二个心位:抑郁心位
(1)克莱因观点:
抑郁不是疾患,而是指对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所攻击而感到负疚或悔恨
(2)时间段:从第4各月开始,婴儿慢慢往这个心位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婴儿的体验变得连续、整合起来
——婴儿逐渐意识到,他自己与妈妈是分离开的,是两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妈妈并非是“好”与“坏”分开的,二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不完美
——此时婴儿最担心的不是被先前那“坏”妈妈攻击,而是对自己之前指向妈妈的攻击感到内疚。此时的婴儿开始发展对他人关切的能力(共情能力的雏形)
5、有关两个心位
——人在一生当中,在这两个心位不停摇摆(大多在抑郁心位)
——当面临压力或挑战的时候,我们内心会被激发出“好”与“坏”的分裂,会再次使用偏执的警觉性与敏感性,再一次激起理想化和谴责的倾向
——当自身的自恋受损,当压力很大,情感受挫,偏执—分裂起到自我保护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些体验可以得到修通,某种绝对和自以为是的状态会得以松动,能够允许出现更复杂、更富有同情心的状态,甚至包括面对或接受自己的失败
——克莱因强调,修复是相当重要重要的,修复自己由于恨所爱的人带来的伤害(想象中的、现实中的)。每经历一次哀伤,人格通过修复工作得到一次加强
(《异度空间》解析,美好的体验不会因为伤痛而一笔勾销,“好”和“坏”是不可分离的)
——承认“爱恨交织”的整合状态,才算完成一次心灵上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