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体关系 第一讲
客体关系 第一讲
边缘型人格障碍BPD:主要以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且伴随多种冲动性行为特征的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开始于成年早期。
一、marsha linehan DBT疗法闻名,心理学博士
17岁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的症状,自爆成年生活都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
长时间躁动不安,用烟头烫自己,割自己等。
二、有时候想精神分裂,有时候像抑郁症,有时候像物质成瘾,有时候像双向、、
三、不稳定就是稳定的表现,情绪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抑郁,躁狂,愤怒,羞愧、、)。——绝大多数治疗师都没有耐心,信心,技巧和知识等,又爱又恨;
四、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逐步平稳。(约50岁)
五、当一个边缘型人格有一个自我概念的时候就是一个进展。
六、显著的分离焦虑—拿着脐带随时找接口。
七、有冲突的亲密关系。(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觉得对方一钱不值)
八、行为的冲动性(酗酒,打架,成瘾、、、)
九、应激性的精神病症状
5个以上:
自恋性人格障碍
弗洛伊德:自恋是一种性倒错。
自恋是力比多对自体的投注。
会把母亲的完美客体投射到自己身上。
1、理想化移情:
投射到理想化给到咨询师
2、倒映式移情:
不自觉让咨询师成为自己的粉丝
3、另我移情:
把咨询师当成另外一个我
母亲或者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
孩子尝试了解母亲爱好,取悦母亲。
孩子逐渐和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感情失去联结。
孩子也会感到愤怒,因为只有在他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才会被爱。
敏感,会说很多好话。
赞赏倾听,某种程度是一种防御。
假性自体个案:自体功能受损,才会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有问题。
1.对自己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夸大成就和天赋,但是又没有相应的成就。
2.被无止境的权利,美丽或者理想爱情的幻想所迷惑。
3.相信自己是特别的或者是唯一的。(我跟你们在一起是不得已的——落难公子和公主)
4.对赞美成瘾。
5.有特权的自由感觉,会经常恼怒,没面子,认为他人应自动地顺从自己。
6.是人际间的冒险者,攫取他人利益,达成自己的目的。
7.缺乏共情的能力,没有认识和认同他人的情感和需要的欲望。
8.嫉妒他人或相信他人嫉妒自己。
9.人际关系界限模糊。
kernberg,kelain强调语言介入的重要性,早期诠释负面移情。(猛兽派)
kehut和winnicott认为同理的反应和肯定,营造一个温暖安全的环境是分析师的首要任务。
缺陷论者—帮助或者发展个案发展假我,阻碍了患者的自主性和探索世界的能力
诠释者—使患者非常脆弱的自尊更加微弱,治疗师在诠释时又会增加不必要的攻击。
你的是你的,不是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分析与治疗策略
识别自恋,自恋是正常的状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标准。理解自恋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帮助自恋案例。生活中如何与自恋的人相处。
自恋的概念演变
在弗洛伊德之前,自恋被理解为一种性倒错,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性对象。
弗洛伊德接受,并进一步发展。
自恋力比多无法投注,无法进行分析,无法形成移情关系。
科胡特:自恋是力比多对自体的投注,痛苦主要源于没有能力在心理上调节自尊并把它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
自恋与驱力并行。
很小的时候,原始自恋的平衡期,与照料者融化在一起。理想状态受到母亲照料局限的破坏,不得不夸大。
出生是完美,完全供给,遭遇一点不完美,为了补偿这个不完美,完全夸大。
丧失了母亲客体的完美性投射到被尊崇的无所不能的自体。
一生寻找一个理想的人,自体客体是贵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渴望,遭遇一个贵人。
适宜的环境 基本满足和回应 原始和夸大自体的夸大会逐渐被驯服。放弃对理想化的追求,比较漫长的过程。
这个结构整合到成人的人格中,提供驱力和能力。
自我认同 有一定自尊
理想化父母意象整合促进人格
没有一个母亲是完美的
没有太受挫,不至于造成大的创伤,基本照料和挫折。
尽可能多的照顾和回应,很难期待孩子承受很大的挫折,孩子会撤回对理想化期待的投注。小时候非常缺才会非常渴望,缺到创伤怎么补都不够。这部分理解非常重要。
自恋的移情
自恋也有特殊的移情方式
理想化移情:治疗师无所不能,因而崇拜治疗师。
把理想化父母投射给治疗师。
能够认识这样的咨询师,感动荣幸,非常自信。
治疗师我有这么好吗?和你是否这样好无关。
反映式移情:把治疗师当成粉丝,想要得到认可和肯定,真的觉得他很好,他很独特。崇拜来访者。
治疗师接招,病人的自我感觉会非常好,变得非常自信。
另我移情:另一个自我,严重的合二为一,不分彼此。
重要指标:督导 一个治疗师报告一个自恋的案例,周围咨询师在听的时候都会感觉这个咨询师和来访者很默契。咨询师感觉不用说就明白。在对方中看到自己。让人理想和羡慕的状态。
假性自体:早期镜映的失败。如果妈妈不会回应,让孩子适应自己,就会出现问题。
生气,最终会变得抑郁。
孩子哭,母亲内疚,不想让孩子哭。婴儿提出要求就会被拒绝,害怕母亲更冷漠。社会贫穷,动荡,家庭冲突很大,母亲很累,自己无法照顾自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懂得照料者是否高兴。照料环境不好,孩子要顺应照料者,有愿望也要压抑。开始努力取悦母亲,学会让自己变得可爱。
尝试了解母亲的喜好。母亲下班前做好母亲回家会做的事情。
身不由己的早年环境缺失,小孩要去抚慰成年人。
孩子逐渐与自我真实情感的感受和情绪的连接。
从小为别人活,重要的人,成为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
同时孩子也感到愤怒,意识不到自己的痛苦。小孩到长大主旋律,必须积极阳光。
可能会挑治疗师喜欢的话说,但在表达和真实的感觉之间隔着一堵墙。
在治疗师身上重复自己小时候和母亲的关系。害怕惩罚,饿了想哭,哭了没有好果子吃。本能的赞赏别人,怕被攻击。
实际上并不信任治疗师。自己人讲话才直接。通过取悦来实现控制。
权力控制的投射模式。
意识到病人在努力取悦人,从长远看不是好事。来访者不断配合咨询师,即使是病理关系也是关系。
现实功能受损,才能开始觉察自己的成长经历里存在问题。
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
自恋是正常的,自恋是克服超越自卑的努力,婴幼儿的无能感,我自己很厉害的来实现自我超越,是适应环境的重要方式。有没有刻意做一些努力,这是一个度的问题。
自恋性人格障碍:
典型表现
对自身有无所不能的感觉,夸大自己的成就和天赋,没有那么多成就却期待被
被限制的成功权力才气所迷惑。非常单纯,自我感觉很良好。相不相信完美的爱情。一个人真正强大会抱有理想。
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和唯一的。自己仅能被更高的人理解。
对赞美成瘾。
有特权者的自我感觉,如无由的期待特殊的好的对待,认为他人应自动的顺从自己。
人际间的冒险者,摄取别人的利益。成功的机会多。举例 找个有权势的人,不敢找大很多级的人。自恋性人格障碍的人找比高自己很多级的人。
缺乏共情的能力。围绕一个目标执行力非常强。理智化。很多成功者都有自恋性人格。不顾别人怎么看,执着的努力。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辩证。
常嫉妒别人也认为别人嫉妒自己。自己激励自己。不断超越别人。
表现一种高傲自大的态度或行为。
身边比较亲密的人,感觉自己被忽略,被贬低。纯粹工作关系会觉得被引领,两个极端的看法。非黑即白。
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自体客体关系。没有界限。他在表扬你也在表扬自己。
无所不能的自身。
早期的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将别人过分理想化反映早年的心理创伤,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
缺乏人际界限,无能力去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理解和体验他人是将他人当作自己和他人。
意识到对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共生。
两个真实主体之间的交流。
厚脸皮自恋
对别人感觉迟钝
薄脸皮自恋
豌豆公主
忧郁型自恋 过分自我保护
处在渴望和憎恨客体的冲突中,企图消除这个鸿沟。周围人做不到那么好,我自己来做。
婴儿缺乏母亲共情,对外来侵害缺乏
心理防御机制
分裂
贬低
权力
怀疑治疗师
有赖于他的指导
从来未能正确处理危机
治疗原则:
野兽派
语言介入,有攻击
负性移情 早期就解释
整合冲突
温柔派
同理的反应和肯定,替代共情的母亲
严格也是一种爱。冲突论和缺陷论
不要低估来访者的承受能力。哪怕伤害了他的自尊,也可以表达自己抱歉的感觉。
当我们感到被羞辱,让来访者有一个
心理防御机制
是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防御,是自我的功能。
自我用来驱赶意识到的冲动、内驱力、欲望和想法,主要是那些能引起个体焦虑、冲突的性的欲望和攻击性表达。
一般是在潜意识进行的,很难在意识层面了解。
图:防御机制在水平线下面。
《101》很丰富,我们讲防御机制用来运用,实践。把防御机制划分等级,不同等级产生的问题不一样。不同等级和咨访关系,形成阻抗不同,预判咨访关系走向和咨询难度。
心理防御机制是非常实用的。
第一角度,四个等级
精神病性:否认,分裂、曲解和妄想投射等;这是婴幼儿才会使用的,对应着婴幼儿发展越不成熟;
不成熟的:幻想、躯体化和投射等;婴幼儿会采用的。
神经症性:隔离、合理化、反向形成等;
成熟的:升华、利他、压制和幽默等。
第二角度,客体关系 分成两块
初级防御过程(精神病性,不成熟的),非常本我的,没有更多的修饰。
次级防御过程(神经症性,成熟的)经过大脑的,
跟防御机制相关的过程
整合和分化
整合和分化是互补性的自我功能。来源于原欲与攻击(伴随爱与恨),存在于一生。是一辈子的任务。
婴儿不断整合和分化各种感知觉与一个人有关或无关,自己和环境的区别。
知觉、认知和运动功能可能被强烈的情绪打断,从小到大,各种心智的发展如果遭遇强烈的情绪或创伤,没办法形成恰当的知觉、认知和运动功能,创伤导致心理成长的受阻。
渴望、挫折、激动与满足干扰并改变整合性的自我功能,一个人不可能一帆风顺,会体验到各种各样的情绪。造成投射、内射、分裂、投射认同,防止自体影像失去安适感。也就是一个人会体验激烈的情绪,缺失会让人崩溃,会用以上防御机制,会维护一个人自体影像,防止一个人崩溃。
吸纳、内射与认同
内射:一种整合的功能
内化:把新事物包括进一个人的机制
有几个环节:吸纳(吞噬),婴儿用什么方式体验世界,用吞咽,内射---认同
认同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方式
满足的体验引起融合的幻想,完全吸纳
婴儿吃的很舒服,就与外界完全融合(像把母亲的乳房完全吸纳一样。)
挫折的体验导致排斥,不舒服的就想推开。
吸纳意味着吞噬,在自体他体界限发展前,客体被纳入消逝在自体他体母质中。就是完全融为一体。稍微成熟一点是
内射的客体和自体影像融合。
吸纳例子:完全顺从和服从权威的话。
权威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什么都听,个案要成长非常困难,一点没有形成自我,吸食大麻后产生幻觉。
成为客体的融合幻想,是后续所有客体关系的基础。跟母亲完全融合是每个人在寻找客体的原动力。我们人跟其他人链接,总在寻找理想的妈妈。
内射:客体表象被赋予真实和幻想的力量以及真实外在父母的权威。被纳入、接受和保持完整,而非被吞噬。
吞噬完全融化。内射的客体成为客体影像,有分化,而不是和自体影像融合。
内射的例子:谩骂性幻听(极端的坏的内射物)好的乳房是第一个被内射的;拍摄和家人美好时光照片放入相册
认同:内射的客体影像中有价值的性质被归于自体影像。这个是内设的过程
学习一个好的榜样变成自己的一部分-认同。
分裂:一个情绪在这个时刻被经验到,另一个相反的情绪在另一个时刻被经验到,彼此很少有冲突的感觉。
好和坏,同一个的好和坏没办法整合。
Kernberg:主体将自体与重要他体的矛盾经验分开。被时间、地点分开,互相不影响。这样不会有冲突。我如果感到很好的人,让我感到很不好,我就不会感觉到他的好,和一个婴儿一样,在共生期萌芽,愉快不愉快的共生经验是以后各种形式好坏的客体单元的基础。经常成年人中,蛮成熟的人也是这样。
Mahler:在复合期呈现。还坏部分分化,分裂才形成完整形式。
举例:我感觉糟透了,反正没人理解我,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来了?看来你对我很失望,我也没有理解。--移情 感觉对咨询师完全失望。意识层面会否认,你没事,我老公和老妈坏蛋,感动咨询师很好,来访者无法体验咨询师不好。无视自己的分裂情绪,全好的放在你身上,全坏的放在老公身上。
矛盾情绪 分裂的坏感觉会威胁她努力维护的好感觉。
治疗师的应对:接受全好的角色?治疗室里会暂时平静,但会导致治疗师接受理想化的角色,并使患者把所有不愉快的感觉分裂开,并投射到她老公和母亲身上,家庭关系恶化。
他以后会反映你是好的,老公是坏的,越来越坏。这不是治疗目的。如果总感觉咨询关系很好,不能体现不好也不是很好。
分裂在团体中更容易出现,娱乐圈,艺术,宗教,和拉拉队之间体现。战队,支持他就反对他。
在爱的关系,家庭忠诚,友谊爱国,为某事献身出现极端的事情,将社会团结分裂开来。
很常见的个人和社会的现象
分裂与心理发展
第一阶段 母性分裂
未分化的自体,婴儿刚出生,体验周围世界全好或全坏,部分客体,关系持续到成人阶段,与满足和愉悦相关。婴儿因部分客体满足,恋物。恋物,停留在婴儿阶段,部分愉悦的感觉太美好了,这说明成长阶段受阻,才会满足曾经愉悦的客体。客体关系代替全部关系。
恰恰好的母亲 理想化母亲破灭
不正常分裂 坏母亲 大量拒绝
凝视逃避母亲 母亲没有能力回应婴儿眼神或身体接触的需要。
有人解读和自闭症形成有关,没有被回应到,避开了。造成自闭。有人认为太片面。母亲可以回应的,生物学的因素导致孩子没办法和周围互动。
早期分裂 前语言期 感受的方式为主
感受比逻辑重要,直觉辨别好坏
理想化母亲,压抑母亲坏的部分
第二阶段 保有与想象的分裂
前分化的自体
对母亲维持高度依赖,纠缠不清在一起
没有母亲就没有我 当下中国的亲子关系
母亲不见踪影,大量沮丧出现
适应遗弃所所导致的沮丧,躲猫猫游戏是儿童获得对社交世界之短暂无常本质之主控权的方式,以游戏控制母亲可能真的消失的恐惧。
世界无常,但是我们要获得掌控感,游戏方式好像我能控制,被我找到了我就能掌控。练胆子的过程。
过渡客体
安慰与安全感
温暖、可移动、有触感或会做某件似乎可以显示出自身之生命力或真实感的事情。都是母亲替代的存在。
处理分离议题
充当母亲替代品的特殊玩具,婴儿最初的真实拥有保有母亲
过渡客体被深情的拥抱入睡,也被兴奋的喜爱会损坏。
以具体方式发生内心的挣扎
过渡客体保留到成年仍有特殊意义
经常携带着家人的纪念物。
大部分儿童在近4岁时,会设法安全通过由母亲作为外在可提到母亲作为内在客体的过渡期,母亲不在会想念,但不会将此转变为自己也会消失的让人害怕的幻想。
妈妈不在,会想念,不认为会消失,有现实检验能力。
想象母亲的图像在心智中出现,以内在的获得母亲并保有。出生1,2月开始,成型于5,6个月,持续1,2年原发的母性存在建立,发展上的重大突破,成为个体。
第三阶段 自体分裂
分化的自体
内在母亲表象大部分在本质上是视觉的
语言发展,有能力使母亲参与其内在对话
当母亲不在时,可与内在母亲表象对话
他偷饼干,说臭孩子。
想象中的同伴,看不见的朋友对话,对着空气说话,长大后条件不允许对话。
自体的出现以我字为显著特征
有了独立自主性,对于自己是谁的内在感的多重客体关系的复杂组成。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组成成分存在。
我讨厌自己,内在世界里有压制并贬抑他的人存在。
一个人重要照料者讨厌自己,自己也会讨厌自己。
人们视自己好或坏全赖早年伴随的分裂经验之品质而定
自我价值、自尊或自重,都构成影响我们整个存在的人际关系遗产。
第四阶段 认同分裂
社会分化的自体
从儿童期开始贯穿整个成人期或一生。对自己感动安全的能力,使得儿童越来越能够参与到人际间的掠夺里,自体扩展。
小孩不仅要和照料者,有伙伴。这是成人特有的吗?性的互动、成就等,——社会
自体是社会的缩图。
主格我,主动自发立即,短暂的冲动
受格的我,内在考量,想象的听众,自省,与主格的我互动,对话心智活动,决定冲动是否要被表达出来,自体控制。他在平衡环境允不允许我表达。主格的我和受格的我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内在裁判所——自体的本质。
自体由一系列次自体组成
自体-他体系统
与孩子一起雀跃,触动了全亲自体-他体系统
对某人调情,触动性欲自体-他体系统
做自己职分工作触动工作自体-他体系统
自体-他体系统可被称为认同,是一些次自体,有关系构建而来,依赖关系以维持生存。
理想化与贬抑
与分裂相近,但分裂中,分化出现在好-坏的线上
客体关系单元 好的自体-好的客体 坏的自体-坏的客体
理想化与贬抑客体关系单元
好的-坏的
两者循环在药物成瘾中常见
复合期孩子身上有
生活中先理想化弗洛伊德,再贬抑他,不能原谅他不知道什么事情
一个来访者找过三个咨询师,要么不好,开始说咨询师特别好,六周结束,说有趣但无效,看一本书好了,拒绝付费-理想化和贬义的防御机制
否认
否认外界现实让生活不难么痛苦
包括那些作为某一个人主要替身的幻想,特别是已经失去的某人。失去了亲人,哀伤,心中创造一个他。举例 年迈老母亲,儿子被害,相信小儿子活着,警方有阴谋,不一定说妄想,很理解她太难受面对这个逝世。不和其他子女联系,如果接受了就要面临儿子去世的消失。只有退到这种防御机制。
歪曲
为适合内心需求而重新塑造一个外界现实形象;不现实的夸大想法,幻觉,满足欲望的妄想和持久的妄想性优越感。
对自己行为责任的持久否认,也包括那些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
可以有一些令人愉快,与另一个人混合或融合的感受不愉快的感情被它们的对立方所替代
耶稣活在我心中
宗教信仰 适应现实的作用
宗教教主并没有那么好,但我们需要一个人那么好,让我们宁静和满足感
投射
把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以纯化自己
我们可以在他人身上观察到自己的内在状况
严重的偏见,因为猜疑而拒绝与人亲热,对外界危险过分警觉,以及为了说明被人冤屈而收集证据;有些人运用感觉很怪,但合乎法律;敏感多疑都是投射表现。
举例:一个流浪汉不接受帮助,他说如果你们希望这么做,我是答应的,如果你们好受点,我也可以帮你。需要帮助投射到别人身上。
一个来访者与领导关系很不好,抓自己的把柄,梦到被领导抓起了,嫉妒别人,投射了攻击性的冲动,有些人不敢接受。
主动有选择性的自体他体混淆类型
情人眼里出西施
推诿 责备 轻视
投射认同
克莱因提到的,人际互动更需要被察觉的。
投射
不想要的自体部分被经验是外来的
投射认同
被否认的自体同时被经验成自体的一部分
举例 一个来访者抱怨医生不给自己开药,丈夫让自己呆在家里,好多抱怨,感到被忽略,咨询师想辩解,继续努力还是感到被来访者忽略,两个人都感觉被忽略,自己忽略别人,投射到别人身上,然后忽略别人。咨询师被激发起来想忽略他,共情到核心组织是被抛弃。
kernberg认为自体他体界限模糊,及其客体强烈情绪更接近共生阶段。自体他体的朦胧状态表明部分自体和部分客体正逐渐发展分化和整合,与复合期的过渡客体形成有关。
强调某某是别人投射给我们的,是因为我们被激发的强烈情绪感受不舒服,想排斥,恰恰是投射认同发生了。
敌意攻击最容易发生并干扰治疗
婴儿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感受来交流。这是人很重要的。
投射认同对发展共情能力有贡献,是更深层情感与依附的基础。
分享快乐同情心等。
情绪回应能力开始于复合期。
正向投射认同 红娘
负向投射认同 挑拨离间
别人收红包我也收
过渡性客体形成
投射认同在过渡客体形成中扮演角色
是经验的中转站,休息处,提供给个体维持内在与外在现实分开,又仍然维持内在联系。
内在精神世界和两人共同感知的外在世界之间
过渡 歌曲 催眠曲 固定行为 姿势
幻觉也可使得病人不那么孤单,但关注幻觉又更加孤单和混乱
案例 不想吃药--拿着玩具见治疗师--治疗师回应玩具---幻觉减少---有能力和治疗师道别并表达想念 玩具留给治疗师
收集品牌,喜欢某类烟酒
是孩子与母亲共同创造的
as if
似乎是那么回事
芭比娃娃掉地上,抱到怀里说不痛不痛,母亲安抚他 安抚功能内化过程
疑病
由生离死别孤独或为未被接受的攻击性冲动所产生的对别人的谴责,内疚,首先转变成自责,然后是诉说疼痛、躯体疾病等。
感到身体有疾病,
把别人的特点内射到自己体内,并且因此引起了似乎可信的疾病。
如果说重要的人得过病,自己也有难受,好像也生了这个病。
会产生苦恼和不愉快,这种防御机制允许应用者以他自己的痛苦或不舒服心情去斥责他人,而不直接向他们提出要求,也不会为了别人忽视他的愿望(往往是未曾表达的)而诉苦。
举例 一个人和他关系很好,他说身体不好,可能是生活遇到不好的事情,他无数次这样,查下来身体都没事。讲身体不舒服实际上心理不开心。
潜意识释放 见诸行动
让一种潜意识的愿望或冲动直接表达出来,以使得自己免得意识到所伴有的情感
为避免意识到自己的感情而表现出来的动作行为,违纪性的或冲动性动作和发脾气。也包括为减轻紧张心情而长期滥用药物,失败或自伤。
有些人遭遇痛苦会伤害自己。失恋了用烟头烫自己。
也涉及为了避免产生因本能推迟表达所导致的紧张心情,于是长期来听任自己冲动发泄。
成熟是一个难受情绪要hold住,不要立即发脾气。
反向形成
所表现的行为是与某种不能被人接受的本能性冲动正好相反的方式。
在思考和行动上采取了和潜意识冲动截然相反的方式
当某人希望别人照顾自己却明显的照顾别人,恨自己真正喜欢的某人或某事物,或者爱自己所恨的竞争对手或不喜欢的职务。
想要照顾要不到,让别人需要自己。弟妹出生时,目的是否认矛盾情感
解离
与创伤相关,一部分心理活动或行为过程与其余心理活动分离,意识、记忆、同一性,意识改变状态。
暂时而剧烈的改变自己的性格或某种感觉,以期避免情绪苦恼。短期否认自己的行为或感情。比如多重人格,忘记自己出去半天去哪里了,和创伤相关。
为消除焦虑或苦恼而显得忙忙碌碌的行为,通过舞台表演来安全的表达本能欲望。
发展出完整的客体关系
整合自体表象好坏部分,客体恒久性,认同固定下来
谅解
心理上维持两种冲突的
基本信任感
获得足够好的的经验 ,不必担心挫折会摧毁内在平衡
抑郁位置
承认与容忍挫折和相互矛盾的情绪的能力,就是完整的客体关系
幽默
认同
客体恒久性达到后还将持续纳入我们所爱客体的部分,并随之改变自体影像。
成长是终身的,认同是不断发生的,
把客体影像的部分归于自体影像,内射的客体表象逐渐被消化形成新的心理表象
正面体验越多越会自我认同。
来访者困难时想到治疗师会怎么应对,并获得力量勇气,感动自己也有能力处理好困难。
咨询师成为来访者认同的榜样,看我们怎么理解他,我们会怎么应对。
认同攻击者
可以否认自己的无助,从受害者转为加害者,被虐待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内射虐待者,认同虐待者的权威,不再觉得自己无助。
俄狄浦斯情结,通过认同来处理不能占用的哀伤。
学生可以认同老师,增加自我肯定。
不同等级成熟的机制与年龄相匹配,任何年龄也会使用不同等级的防御机制。
强调:如何改变防御机制
尊重个体的选择
时间 耐心 爱心 共同承担
有新的替代 潜意识发生的
授课老师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