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Bowen理论在实务中的应用
Bowen带的是系统的观点。
一个人的家庭治疗
教练 个案
情绪中立 成熟能力
情绪客观
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照顾/配合/ 无助/主导/
冲突/疏远。。。 抵抗/冷漠。。。
以上就像一个系统一样。
注意互惠关系:你做多了,他就做少了。
治疗师的任务是:教练的角色---指导球员打球,自己 不上场。球员在球场上遇到问题,下来和教练讨论,督导,他要再回去自己的场地做家庭治疗。他才是这个治疗的主导。
治疗过程中要留意的两个层面:
互动过程中,个案的情绪反应---无助/主导/抵抗/冷漠/难过---治疗师容易形成配合他的互动---比如他无助,我们就照顾他,他主导我们就配合,他抵抗我们就跟他冲突,他冷漠我们就疏远他---这样的互惠关系只能让我们两人持续保持在情绪状态里,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作为治疗师,你能不能保持情绪中立,继续跟他互动,不受他这些情绪性的影响,跟他靠近,但是不被他黏住。你越能这样,就越能去刺激他,让他自己回头来照顾他自己,发展出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如果这个教练不过度照顾球员,球员就会自己来照顾自己,发展他承受的力量。
治疗师的态度:情绪中立(情绪贴近之后又出的来,能靠近又能像风一样离开,像水一样流走就叫情绪中立,不掉进来案主的情绪的坑里,不被他们带来的情绪勾住);
1、避免选边站---带着这群人去看懂他们的关系时什么。
2、避免线性的因果思考与责难
3、并非“和谁有同样的感受”或者“对谁感到不满”;
4、不执着(interested detachment)---能贴近又不被黏住。
自我分化的实务工作
1、观察(Observe):
观察自己与系统间的情绪反应(情绪流动,关系模式,帮助焦虑的机制,功能性位置),同时探究现在/过去是什么勾起自己的这个情绪反应。在这个场域里越能有这么多的观察,就越能看得懂自己的位置,看得清自己跟别人互动里头是怎样跟别人运作的一个情绪单位。甚至你还可以引导个案去看他现在这样的一个位置、这样的一个姿态是不是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还是在原生家庭学习这样一个多世代传递的过程,这就叫观察。
观察就是观察自己的核心家庭,观察自己和同事的相处,观察自己和父母的相处。
2、思考(think)、计划(plan)与演练(rehearsal)
思考系统的效能,问自己想要改变什么;
产生新的计划,进行演练(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采取行动)
和个案讨论这些效能,当他对这样的模式越来越理解,咨询师也教他看得懂这些模式之后,问问他想要什么,他可不可以发展什么新的计划,要怎么改变自己。
一定要有新计划,先去预演看看怎么改变。
改变对系统来说通常包含三个层面(改变三阶段):
改变者要预期别人会有什么反应,当别人有了反应之后,要因应别人的反应做反应。改变者一定要有办法来因应别人不习惯他改变的状况。(改变者做出改变,周围的人会不习惯,会焦虑加重,会要求改变者变回来)
你有新行为---预期对方会做什么反应---因应他的反应做反应。
3、行动(ACT)
只有了解是不会造就任何模式的改变!
预期“变回来”的反应。
一定要在自己的家庭中去实践这些事情。
回家实验可能会失败,回家的行动可能会失败,但他让你越来越有能耐去承受,去调整。
家庭系统特别强调行动力,又把这个行动力叫关系实验,实验可能会失败,失败之后也可以去修正。当你越来越能都尝试去实验的时候,代表你越能够对自己有掌控感。
这就是自我分化实务的三个基础:
带着个案(全家人)做观察、思考,---刺激他有一个想变的可能---发展一个新的计划---预演,留意改变的三个阶段的部分---最后真实的行动---再重复。
指导个案在原生家庭工作的重点
1、成为更客观的观察者。
2、与每个家人,发展一对一的关系(人跟人的互动,彼此去谈最近的状态,你的经验,你的梦想,你的想法,TA可以有这样的分享。其实这样做很难,我们通常容易掉进角色的互动。发展一对一的关系,并不是角色跟角色的互动,一旦我们能做这样的事情的话,我们的情绪状态就会越来越稳定,焦虑指数就会越来越低,分化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
3、面对家人的反应时,增加自己控制情绪反应的能力。
4、在家庭的情绪议题上,能够保持中立或者去三角化。
收集家庭图:收集不同世代的状况,收集的过程先从主要的事实资讯收集起,从他们主诉的问题,放大到人跟人之间的互动跟脉络,从小家庭到更多的亲戚姐妹去收集。
经验:与个案一起去画家庭图,一起去探究。
家庭系统说如果个案愿意和你一起去做研究,改变的契机就更容易发生。
结构:观察---思考---行动
治疗师在夫妻/家庭共同晤谈的四个功能:
怎样做取决于这个家庭进来的状态,两个动作:想办法去厘清他们俩在你面前是怎样的互动;去留意他们的情绪是怎样流动的,是一追一逃,还是相互疏离;还是逃完之后再冲突的状况,去反应这些状态。(比如看到一些非语言信息并且去反馈,比如老婆说到什么时,老公翻白眼,你就去澄清这些信息:哎,我看到老婆说这个的时候你眼睛往上飘了一下,发生了什么事你能告诉我吗)当你愈能去指出这些情绪历程的时候,你就带着两个可以自己去看到他们这些自动化的情绪反应的部分,当他们越能够去注意这些情绪反应的部分,他们的情绪就越能降下来。当他们降下来的时候,你就比较容易去厘清他们要什么或者他们的立场时什么,就是第三点“发展我立场”。
1、界定与澄清夫妻/家人之间的情绪历程。
(家庭情绪较大,焦虑高时,冲突时)
2、去三角,维持自己在家庭情绪历程之外。
3、在晤谈中如何进行自我界定,发展“我立场”。
4、教授个案关于家庭系统如何运作。
家庭的焦虑变低,较平静的时候,教一些家庭系统理论,或者文章。他们可以回到他们的家,可以变成自己的治疗师。焦虑情绪高时,双方都看不进治疗师给的资料,或者是看到资料时过度解读,说别人的不对。
面对父母与 孩子三角关系的二个步骤:
怎样看他们的情绪历程,告诉他们全家人的互动,孩子如何被绑在那个三角里。同时让你渐渐取代孩子变成他们绑住焦虑的来源。当治疗师成为绑住焦虑的来源时,孩子就不会大量吸收来自父母的情绪,只是孩子的症状就会有机会变少。
处理议题:怎样让孩子从症状或者是代罪羔羊的角色里脱身出来。
治疗师取代有症状的小孩,成为父母新的三角关系。
治疗师进而保持中立,持续与双方接触,用以减低夫妻之间的情绪融合,降低夫妻之间的焦虑。
Bowen去三角关系/情绪中立
一个治愈性的系统,在于能够正确的观察,看到自我在过程中的互动与影响,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程序化的情绪反应。观察与控制,都具有相同的难度,一个人除非能够充分掌握自己的情绪反应,否则无法进行观察;在观察中,我们可以有较多的控制;反之,逐次放慢脚步也有助于更好的观察。拿捏情绪,可进可退。唯有让自己往旁观的位置退一点点,才可能开始观察,看到彼此的互动。当个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不选边、和三角的两边都能持续保持接触,如此,和两边紧张的关系才有可能缓和,情绪就会有所下降,有机会化解他们之间张力的部分。而且这两边也将会提升到较高的自我分化的层次---这个就叫“去三角化”。
除非被三角化的个人能和另外两人保持情绪上的接触,否则,这两人将另觅其他人继续三角化关系。
去三角:在临床上与本身家庭工作的策略
1、反向/矛盾策略的使用
2、幽默或严肃的态度的使用---如果一个家庭过于严谨,治疗师可以用一点幽默的态度来让它松掉。如果家庭过于散漫,治疗师可以采用严肃的态度让它收紧一点,这就是一个平衡。
3、采取研究的姿态。研究那个家庭。
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家庭里,我们带着要改变的姿态的话,那个家庭通常不接受;当我们带着研究、好奇的姿态进入这个家庭,在不知不觉中你就可能改变了他们家。
4、教导情绪系统如何运用:运用心理构建三角关系(比喻、讲故事等。。。)
去三角:再临床上与本身家庭工作的策略
家庭系统理论特别强调这样一个事情:治疗师的自体分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话,他就越能够知道怎样去掌握他的态度,运用他的技术,甚至发展出他自己的技术。反过来,如果治疗师的自我分化低,而且他也不愿意在自我分化上做努力的话,他通常只是不断涉入到这些家庭的问题里,去模仿别人的技术,让自己没办法脱身。
Bowen理论重视的一件事情:
治疗师自己的家庭
治疗师自己的训练
强调在治疗师自己身上下功夫。
Bowen(1978,P541)能够在自己家庭情绪中往外站一点,这样的进展就会帮助受训学员对人类系统有更不一样的观点。
学功夫的内功部分:要想把自己训练得越来越好,不是单纯地学习技术学而已,而是要把自己状态越提升得越好---学内功,做一件事情---回你自己的原生家庭工作,你在你的原生家庭可以让你自己的情绪越来越平静,看得到每个人怎么跟你互动,看得到他们在一起的时候怎么互动,你又可以不用掉入绑住焦虑的机制,你的自我分化通常会越来越高。当你的自我分化在那个特别让你有张力的情绪里,你都可以不变高的的话,你就可以在做案子的时候,更有能耐让你保持情绪中立,更有方法、有技术、有弹性地工作。
治疗师很重要是要训练自己回家工作。
如果我们对我们所在乎的人都帮不上忙的话,你又怎么可以声称你在帮助别人。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做一件事情:治疗师也可以在自己的家里头去做训练,让自己越来越看到情绪历程的变化,在降低焦虑的过程中,同时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自我分化,同时在我们提升我们的自我分化的过程中,持续地和家人互动,他们的自我分化也就会提高。当你的自我分化提高的时候,你在你的治疗中也会提升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