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的感和成分
- 认知成分:对自我个性品质特点的认知。
- 情感成分:由自我评价而产生的自尊体验。
- 品行成分:由认识和情感而来的对自我行为的态度。
自我概念的特点
- 自我概念的抽象性日益增强
- 自我概念更具组织性和整合性
- 自我概念的结构更加分化
- 按自己的不同角色、分化出不同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认识水平提高的主要途径
- 自我探索是自我认识发展的内动力
- 透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 通过对同龄人的认同感来认识自己
- 同一性确立——危机、努力、选择、认同(小伙向父母借钱创业,创业失败之后找出了原因,继续坚持下去,告诉自己选择没有错,只是方法做错了。可以从失败中找出经验值,继续教育努力。)
- 同一性延续——危机、难选择、探索中(创业失败之后,犹豫不决,不知道该不该继续投资下去。到底该不该做呢?)
- 同一性封闭——权威代替决定了、接纳(而父母说你不适合创业,找个工作,安安稳稳的上班吧。创业者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父母的话,打消了创业的想法。)
- 同一性混乱(扩散)、危机、未做选择(自暴自弃,人生就这样了,就这样吧,没有动力,没有想法,只是活着而已,连选择的机会都没有,就直接定了结果。)
- 青年有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和承担社会内存需求。
- 社会给予暂缓履行成人责任和义务的机制
- 人生观: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 价值观: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时所持的内部
- 受个体成熟因素的制约
- 受社会背景和文化条件的制约
- 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制约
- 个体自我调节(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 非规范事件影响
- 阶段1:惩罚和服从取向、服从权威、避免惩罚
- 阶段2:功利取向、满足个人需要、个人需求
- 阶段3:“好孩子”取向、取悦以得到他人的认同
- 阶段4:“好公民”取向、维护社会准则和秩序
-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规章制度的相对性、可修改
- 阶段6:普遍道德原则取向、普适道德、偷原则
- 第一,道德发展有固定不变的顺序
- 第二,达到后习俗水平的个体并不多,道德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
- 第三,社会文化环境影响道德内容和发展速度,道德发展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