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又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是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上包括:
一、急性应激障碍
- 急性应激障碍的患者在遭受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后,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病程为数小时至数天;(血腥的场面、重大的打击,灾难)
- 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 创伤后应激障碍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之后,数周至数月内出现的精神障碍。病程呈波动性,多数可恢复,少数可转为慢性,超过数年,最后转变为持久的人格改变。
- 创伤性体验反复重现。闯入性重现(闪回)使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境,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绪,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可从数秒到数天不等,频频出现的痛苦梦境,面临类似灾难境遇时感到痛苦。(创伤后体验反复重现,很痛苦。)
-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 在麻木感和情绪迟钝的持续背景下,发生与他人疏远、对周围环境漠无反应、快感缺失、回避易联想起创伤经历的活动和情境。(跟抑郁比较接近,)
- 常有自主神经过度兴奋(植物神经过度兴奋就是我们所说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以会经常出现在头晕、惊慌、胸闷、气短、尿急尿频、恶心、呕吐、月经紊乱等等这些情况都有可能出现),伴有过度警觉、失眠。
- 焦虑和抑郁与上述表现相伴随,可有自杀观念。
- 在重大的生活改变或应激性生活事件的适应期,出现的主观痛苦和情绪紊乱状态,常会影响社会生活和行为表现。
- 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 应激性事件可能已经影响了个体社会生活网络的完整性(居丧、分离等),或影响了较广泛的社会支持和价值系统(移民、难民状态等),或一种主要的发展中的转化和危机(入学、成为父母、未能实现个人希望的目的、退休等)。
- 个人素质或易感性在发病的危险度和适应障碍的表现形式方面有重要作用。
- 抑郁心境、焦虑、烦恼、或这些情绪的混合。
- 无力应付的感觉,无从计划或难以维持现状。
- 一定程度的处理事务能力受损。(可心理解为社会能力受损,比如人际关系,比如社会能力和责任出现问题。)
- 可伴随品行障碍,尤其是青少年。(品行障碍是指发生在青少年中的儿童期,例小学生、中学生中,如:偷窃、说谎、暴力等问题。父母常时间工作忙,把孩子交给老人,老人无法完全做到孩子监管的力度,导致孩子受社会影响,可能会一发不可收拾,孩子常逃学、说谎、打架、等状态容易发展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是非常难调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