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阻抗理解为来访者固定的行为模式,寻求改变与不改变的矛盾体验
沉默不语
冷漠,情感不协调
态度行为
识别阻抗,处理阻抗
将阻抗理解为来访者固定的行为模式,寻求改变与不改变的矛盾体验
沉默不语
冷漠,情感不协调
态度行为
识别阻抗,处理阻抗
压抑,潜意识遗忘
情感隔离,将认知宇情感剥离
理智化,情感隔离升级版,
合理化,
认同,
退行,
反向形成,
原始防御
投射
內摄
否认
全能感
【关于精神分析】
课时11 心智化
1、概念
——从外部看自己,从内部看他人
——是一种想象性心智活动的形式(愿望、需要、目标、信念等)
——心智化既包括认知过程(心理学的理解),又包括情感过程
——Sharp and Fonagy,2008的定义
总结:个体以不防御的方式调节并体验自己以及他人的情绪,用不让自己感到不堪重负和失去功能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
2、良好的心智化水平的特征
(1)对自己及他人的观点有好奇/关注(“安全的不确定感”)
(2)保持灵活—不会陷入一个观点内
(3)保持童心—使用幽默
(4)可以给予、采纳不同人的观点来解决问题
(5)能够区分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的经历
(6)使用“有基础的想象力”
(7)具备叙事连贯性的感觉
3、心智化的功能
(1)通过有意识地心理状态的推理,可以预测、解释、证实是什么导致了他人的行为
(2)付诸情感调控的发展,帮助儿童心智感觉及自我的发展
4、心智化如何发展?
(1)社会生理反馈模型(Gergely and Watson):心智化的能力发展来自于与照料者的互动当中
(2)如果家长可以做到能:
——准确地省映婴儿的意图
——不会让婴儿心理超负荷
——协助情感调节的发展
——帮助儿童发展对心智的感觉以及省映的自我
5、如何进行“高质量”的互动?
(1)随因性:照料者准确地回应了婴儿的心理状态,并且是在婴儿表达的那个时刻
(2)标志性:照料者进行镜映,并且表明她不是在表达她自己的感受
6、心智化受限/受损
——当个体处于强烈的情感唤起(应激反应),或依恋需求增强时,为了避免受到严重侵害而防御性地避开这个世界,将这个世界视为被有敌意和恶意的心灵所占据
——心智化能力受损,将导致情感“升温”,对自己和他人的理解下降,对社交关系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为什么亲近的人之间容易互相伤害?)
7、家庭中的心智化挑战
——家庭是容易引发心智化受损的场所。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个体非常容易在家庭互动中产生忧虑、爱及其他浓密的情感
8、恶性循环
强烈的情感——心智化受损——无法理解、或无法去关注他人的感受——其他人看起来是不可理解的——试着控制或改变他人——恐惧、逐渐受损、挫折、痛苦或用强制手段互动——强烈的情感——心智化能力进一步受损
9、总结
——心智化在情感调节、人际关系、自我感觉的发展上有着关键作用
——心智化能力的发展涉及到早期关系
——心智化的能力是起伏波动的,受到应激或唤起水平的影响
——早期的逆境让我们更容易失去心智化能力
——当心智化“迷失”了,思维的前心智化形态开始运作,这会对内部精神与人际关系带来负面的后果
课时10:冲突与缺陷
1、冲突VS.缺陷:
(1)缺陷:发展不足/不良
从发展的视角看待心理结构分化的缺陷
(病理视角,前俄期的病人,BPD,自恋障碍,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等
(2)冲突:无法被意识接纳的内在情感冲突
2、冲突视角
(1)各结构间的冲突(弗洛伊德冲突模型视角:本我、自我和超我)
(2)在愿望/感受和来访者看待自己的方式(理想化自体)间产生的冲突
(3)系统间的冲突(课题关系理论)
——对客体趋向的冲突如:亲密性VS.自主性
——对客体表征的冲突如:理想化VS.贬低
——对自体表征的冲突如:全好VS.全坏
(4)形成冲突的前提:
A.人格结构分化到一定程度
B.自我、客体表征已经分化并确立
C.个体可以运用压抑的防御机制
3、缺陷视角
(1)缺陷:发展受限
——导致自我发展缺陷的原因:早年缺乏情感性的照顾(缺失或创伤性经历)
——缺陷是某种人格结构的发展失败,由更不成熟的结构代偿
(2)内在——外在的差异性(“假自体”,自己与自己的真实情感隔离)
——常见:极度缺乏信任、偏执、极端等
(3)不稳定的自我表征
——常见:人际边界不清等
(4)缺乏客体恒常性
——常见:不理解看不见的东西,恐惧丧失等
(5)其他
——时常感到毫无意义,空虚感,无法与别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5、冲突和缺陷的差别
(1)人格组织方面:
A.冲突/神经症模型:三元结构模型——本我、自我、超我
B.发展性受限/缺陷型:自体/自我发展受限;不稳定的自体和客体表征;矛盾的和互不相容的情感状态/内化的客体关系
(2)动力学视角和防御
A.冲突——both...and...矛盾性
防御:压抑、隔离、反向形成等
焦虑:内疚,害怕失去爱,阉割焦虑
B.缺陷——either...or
防御:分裂、全/无的投射,投射性认同,否认
焦虑:混乱感,不确定的自我身份感,无意义感,空虚感,破碎感
把冲突水平的人比喻成“洋葱”,把缺陷水平的人比喻成“大蒜”
(3)移情反应
冲突型——探索性的工作联盟,内部客体关系的移情,稳定的接触,可预期、安全
缺陷型——需要一个客体,对关系的防御,缺乏基本信任感,不稳定的接触,非预期、不安全,移情内容通过非言语和反移情
(4)干预策略
A.缺陷型
——建立意义和内在感受的连续性,存在感,帮助确立自我感受(及变化、意义),建构意义、肯定化
B.冲突型
——揭示潜意识意义(心理冲突和无意识内容),解释、澄清、面质
课时9:偏执—抑郁心位
1、克莱因视角下的婴儿发展
(1)使用幻想作为本能
(2)在婴儿期,最基本的张力都有幻想有关
——幻想就是婴儿对现实作出的原始的解释会区分出哪些是带来快乐的“好”客体,哪些是产生痛苦的“坏”客体
——婴儿就是要把“坏”的东西,即感受到来自所谓迫害者的攻击以及自己因抵抗这些攻击而产生的愤怒统统从心灵中驱逐出去
——当婴儿经得起挫折、可以忍受需求的延迟满足,而不再那么惧怕自身毁灭的时候,他们就具备了将“好”和“坏”统合起来的能力——从一个“心位”发展到另一个“心位”
2、两个发展心位
克莱因观点
——使用“心位”这个词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描述
——克莱因认为婴儿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不同的心位,而在相应的某一个心位时,儿童进行体验的途径以及与之相关的被内化的客体和外部客体是截然不同的
3、第一个心位:偏执—分裂心位
(1)克莱因观点
(2)在生命的最早期,出生-第四个月
(3)婴儿的焦虑:对自我极端保护的望向之中(被迫害妄想),此时的婴儿受挫折的耐受性低,情绪处于两极状态,要么极端好,要么极端坏
——婴儿以一种“分裂”的方式处理自己的情感,把“好”的体验和“坏”的体验分开
(4)克莱因的观点:
婴儿的体验中,婴儿对自己的体验是好是坏截然分开,是不连续的体验;好妈妈和坏妈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个体,这反应出婴儿对客体的体验也是不连续的
4、第二个心位:抑郁心位
(1)克莱因观点:
抑郁不是疾患,而是指对丧失的幻想和事实感到悲哀,或是因为对所爱的人有所攻击而感到负疚或悔恨
(2)时间段:从第4各月开始,婴儿慢慢往这个心位发展,最重要的变化是,婴儿的体验变得连续、整合起来
——婴儿逐渐意识到,他自己与妈妈是分离开的,是两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妈妈并非是“好”与“坏”分开的,二是一个完整的人,并不完美
——此时婴儿最担心的不是被先前那“坏”妈妈攻击,而是对自己之前指向妈妈的攻击感到内疚。此时的婴儿开始发展对他人关切的能力(共情能力的雏形)
5、有关两个心位
——人在一生当中,在这两个心位不停摇摆(大多在抑郁心位)
——当面临压力或挑战的时候,我们内心会被激发出“好”与“坏”的分裂,会再次使用偏执的警觉性与敏感性,再一次激起理想化和谴责的倾向
——当自身的自恋受损,当压力很大,情感受挫,偏执—分裂起到自我保护功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些体验可以得到修通,某种绝对和自以为是的状态会得以松动,能够允许出现更复杂、更富有同情心的状态,甚至包括面对或接受自己的失败
——克莱因强调,修复是相当重要重要的,修复自己由于恨所爱的人带来的伤害(想象中的、现实中的)。每经历一次哀伤,人格通过修复工作得到一次加强
(《异度空间》解析,美好的体验不会因为伤痛而一笔勾销,“好”和“坏”是不可分离的)
——承认“爱恨交织”的整合状态,才算完成一次心灵上的修复
阻抗
1、定义
个体抵制改变或以某种破坏治疗过程的方式作出行为的倾向。
2、防御与阻抗的区别?
——防御往往被视为内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作用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将某些想法、欲望、感受或幻想推出意识刘玉,从来避免情绪上的痛苦
——阻抗指的是防御在治疗中显示的方式,防御过程中在治疗中显现的目的是破坏治疗进行
3、为什么来访者要在治疗中阻抗?
观念的转变:从“治疗的阻碍因素”转变成“来访者心理机能的一种固有模式”,或是ta性格中需要加以阐明和理解的方面,而不是阻碍
进入咨询的来访者带有复杂而矛盾的情感——固有、惯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稳定和安全感——期待改变、恐惧改变——对旧的丧失的恐惧,对未知的不安
4、如何发现阻抗?
(1)来访者沉默不语(并不是所有的沉默都是阻抗)
——在意识层面或无意识层面,不愿意交流ta的想法或感受
——来访者可能滔滔不绝用言语填充时间,但ta意识到自己并不想说话或者感觉没有什么可说的
(2)情感中暗含的阻抗
——缺乏情感。心不在焉,冷漠隔离
——情感不协调,言语和感受并不协调
(3)来访者的态度
——刻板、僵硬、蜷缩、防卫
——过多的动作
进入咨询室的方式,回避咨询师的眼睛,闲聊等
(4)琐事或者外部时间
——当来访者花很长一段时间来谈论一些表面、不重要的、相对来说没什么意义的事件时
——来访者谈论外部时间,却从不带入到个人的、内部的情境中去
(5)回避的语言
——陈腔滥调,技术性术语或是枯燥的语言。情感隔离,逃避情感卷入
(6)迟到,错过咨询,忘记付费
5、如何对阻抗进行工作
(1)是否阻抗
哪个层面:言语内容(避重就轻)、情感表达(隔离)、行为层面(迟到、忘记付费、想提前结束咨询)、身体姿态(防备、戒备的姿态)
(2)Ta是如何做到的
——如何让你感觉、评估到其阻抗
(3)Ta想回避什么?ta为什么要这么做?
A.识别阻抗
B.证实阻抗
——耐心,行为反复出现几次,让来访者自己体会到阻抗。
C.澄清阻抗的动机和模式
——是什么特别痛苦的情感,造成了阻抗
D.解释阻抗
——是什么样的幻想和记忆引起来阻抗背后的情感和冲动?
——追踪这些情感、冲动或是治疗内外和过去发生的事件和潜意识地目的
E.解释阻抗的模式
——追踪阻抗的模式,以及在治疗内外的活动中出现相似的模式,追踪来访者的现在和过去中,这种活动的历史和无意义的目的
F.修通
——不断地重复解释阻抗以及阻抗的模式
(4)比处理阻抗重要的是
A.对来访者有充分的理解
B.不要过早地解释阻抗
C.必须让来访者有机会感受到自己的阻抗,意识到阻抗的力量和顽固
(5)治疗师本身也存在阻抗
——比昂说过,在治疗中与来访者相遇如同共同经历一场“情感风暴”,治疗师需要使用自己的情感与来访者在一起,这种挑战就会出现
——在治疗初始,来访者对治疗师来说也是一个陌生人,治疗师也需要打开自己的情感去共情来访者,这样才能开展工作
——治疗师必须具备一种心理功能,使得新的经验得以被吸收,而且治疗师必须能够忍受压力、困惑和不确定,同时要保持信心——理解一定会发生
——治疗师阻抗的形式:不断提问、对材料停留在意识层面、不讨论治疗关系、犯困、解释太多/解释太少、回避对某些领域的及时、回避关注移情关系......
防御机制
1、弗洛伊德提出,安娜进一步阐释
是一种自我中进行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一种心理平衡
——安娜.弗洛伊德
防御往往被视为一种内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作用在于:通过这种或那种方式将某些想法、欲望、感受或幻想推出意识领域从而避免情绪上的痛苦。
2、有关防御的研究
(1)正常人格结构中的部分
(2)评估来访者,包括评估其防御机制
(3)与自我成熟度的发育一致(eg:使用原始的防御机制——人格发展不完善)
(4)意识之外
(5)非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6)有助于减轻消极情绪,抵御痛苦
(7)应激情景会增加防御的应用
(8)过度使用可能产生精神病理现象
3、防御的等级
(1)成熟的防御
——在弗洛伊德的模型中,防御处理的是内部的边界——内心不同部分之间的冲突
——神经症水平的防御机制
——它们主要的工作方式——歪曲意义,并允许我们回避那些令人不安的想法、冲动、感受和思想
——核心的防御机制被称之为潜抑:将感受或想法完全排除在意识之外,其本质是潜意识地遗忘或忽略(安娜.欧案例)
(2)成熟的防御类别介绍
A.情感隔离:将情绪从认知中剥离出来是个体应对焦虑和痛苦的一种方式,伴随体验或观念的情感部分可从认知整体中游离出来(eg:医生)
B.理智化:把情感从理智中隔离开来的高级版本。理智化的个体会处事不惊地谈论感受,有感受但深藏于心。使用恰当,当面临危机能理智应对,较少冲动,是成熟的标志;过度使用,会降低对性、娱乐等情趣类事物的兴趣
C.合理化:酸葡萄心理(无法得偿所愿,降低对原先追求事物的兴趣),甜柠檬效应(当不幸降临,感觉其实也并没有那么糟糕)。合理使用,减少抱怨;泛化(使用时缺乏反思)——打骂孩子时告诉自己“为他们好”
D.认同:个体向比自己地位或成就高的人的认同,以消除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因无法获得成功或满足时而产生的挫折所带来的焦虑(与攻击者认同(被欺负的孩子最后变成欺负者)、与理想客体认同(追星等)、与丧失的客体认同)
E.退行:社会发展与情感发育并不是一条直线,个体成长的波动性会随我们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变缓,但永远不会消失。
F.反向形成:否认情感的矛盾性。使用反向形成的个体常常会坚持认为自己的感受只有一种,但实际上,这知识所有复杂情感反应的某一个方面,病理性心理现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防御,常被用于转化敌意和攻击冲动,尤其当这些情绪被体验为失控的恐惧时。
(3)不成熟的/原始的防御
根据克莱因的观点,原始的防御机制关注自我和外界的边界。
——具有与个体前语言发育阶段有关的两点特征:缺乏现实检验能力;缺乏对自身之外的事物的独立性和恒常性的鉴别
(4)原始的防御机制类别
A.投射:内部冲突的外化,或是将敌意的、“坏”客体外化因此攻击性得以向外。帮助自我通过清除危险和坏的东西,来清除焦虑
B.內摄:将外部信息归为内部心理的过程,内部冲突的外化
——健康的內摄:通过內摄可以对他人形成原始性认同,幼儿的模仿,镜像神经元,在有意识地模仿双亲之前,已经开始使用某种原始的方式“融合”了父母
——病理性的內摄:与攻击者认同,在痛苦或受虐的情境下,人们会通过努力接纳施虐者的特性来控制自己的恐惧和痛苦
C.分裂:将通常对立的两种感受或想法分离开,分为好和坏
D.否认:用于处理不愉快体验的一种方式,拒绝承认负性体验的存在(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
E.全能感:无穷力量的幻想,无法意识到自己和他人拥有的局限性。觉得自己具有掌控外界的幻想
F.理想化:坚信能与之产生连接的某人是全能的、仁慈的——去掉理想化是治疗深入的重要步骤
G.投射性认同:在投射性认同的过程中,不仅来访者会根据既往的客体关系而扭曲地看待治疗师,后者因受到压力,也会不由自主地应用于来访者的幻想相契合的方式来体验自我
移情、反移情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移情、但任何事情都包含有移情。”
1、揭示:
(1)对一个人的感受不完全取决于当下,部分是过去经验的影响
(2)Bion提出:精神分析既不是关于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关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二是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3)偏见:它只涉及过去的经历,但只有用过去建构当下的时候,过去才是重要的,才是有意义的。
(4)Fonagy:既往经历的修通可能有用,但是现今与人相处的方式的理解才是变化的关键。为此,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表征需要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只可能在此时此地有效地完成。
(这种改变仅通过过去与现在相联结并不足够,需要发生在“此时此地”,通过有效地情感体验的矫正。)
2、关于移情的概念
(1)弗洛伊德的观点:过去——现在
移情是一种臆想的连接,是对过去经历的重复,来访者把重要他人的情感转移到了治疗师身上,来访者把愤怒和批判指向治疗师,以此代替谈论对父母的愤怒和批判。
移情是“不应有”的情感,治疗师是来访者投射的镜子,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要揭示来访者的移情。
(2)克莱因:内部——外部
——内部的客体关系外化的表现
——患者于治疗师关系的所有方面都是移情
——治疗师的任务是聚焦并揭示来访者在“此时此地”的移情
(3)当代精分观点:投射性认同
——来访者讲当下的情绪和一部分自我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并影响着治疗师
——一种邀请,过去的经历呈现在关系中,这让治疗师进入了来访者的关系和功能的意识和潜意识部分
3、反移情
(1)弗洛伊德:治疗师对来访者的反应
——反移情是“盲点”,治疗师“不应有”的 情感
(2)Heiman:重要的信息来源
——来访者通过移情反应向治疗师“敞开了一扇门”,反移情是理解来访者无意识交流的手段
——反移情是解释的指南,给治疗师提供了来访者如何被他人体验,如何影响他人,来访者引出了什么样的反应等信息
(3)当代的观点:是对来访者投射的反应(相关:“主体间性”)
——是来访者投射于治疗师人格和冲突的混合物
——来访者特征性的反应是ta所特有的内化的客体关系的激活,特别是指向治疗师的
——治疗师不是一块空白的屏幕,而是参与其中并能激发病人的反应
(4)滥用反移情的风险
——描述的是反移情的感觉,而不是患者提供的材料
——理解关于患者对治疗师的感觉,而不是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和缺点
——治疗师可以隐身于现代反移情概念的背后
4、对移情的补充
(1)移情可以从多方面推断而来:
A.来访者的自由联想
B.来访者所描述的梦、愿望和幻想
C.来访者在诊室的情感
这些来源帮助我们理解,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在病人的头脑中扮演着谁
(2)一种清晰的参照,它指向病人和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旨在鼓励来访者在治疗情景中展现出冲突和内化的客体关系。被解释的内容既不是过去,也不是当下,二是当下的过去,是现实和幻想的混合物
5、对反移情的处理
(1)反移情中属于治疗师个人的情感部分需要自己处理,而属于来访者激发的部分是治疗师理解来访者、进行咨询工作的重要资源
(2)反移情——角色响应能力
(3)与被规定的角色认同的压力
(4)需要一定的耐受力(抽离、反观、理解),使之变为资源
俄狄浦斯情结
1、概念:
(1)运用神话故事“俄狄浦斯”揭示人类早年发展重要的时间节点
(2)它出现在婴儿性欲发展阶段的顶峰,即婴儿性器期(3-6岁),是正常发展的节点性事件
(3)是神经症的核心冲突,
(4)对孩子来说,标志着从二元关系变成三元关系,其中充满了竞争和焦虑
(5)超我是在对抗俄狄浦斯的焦虑中产生的
2、描述
男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1)此期的小男孩发展出对母亲炽热的爱,但发现与之前关系还不错的父亲产生了竞争的关系,而且发现父亲还非常强大,由此产生阉割焦虑。
(2)认同替代了对父母的热爱,同时对父亲的权威形成了超我的核心,保持了乱伦的禁忌。
女孩的俄狄浦斯情结:
(1)被描述为“黑暗的大陆”
(2)长期的心理过程,最初爱的客体是母亲,但女孩逐渐意识到,母亲是被“阉割”过的,没有能力给她下一代,因此将力比多转向了父亲
(3)阉割焦虑先于俄狄浦斯情结,由于没有消解俄狄浦斯情结的动机存在,而经典理论认为超我是俄狄浦斯情结消解的结果,因此女孩和妇女被认为只拥有很弱的超我
3、特征性因素(为何重要)
(1)性别认同过程:每个人需要发展出对同性的认同,接受自己属于某种gender;青春期为第二关键期
(2)接受代际秩序
(3)超我形成:超我是从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的消散过程中形成的
(4)自恋受损过程:儿童从俄狄浦斯的失望中学习到,ta无法仅仅因为自己想要,就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一切,全能感倾向于符合现实检验标准
1、潜意识理论
(1)理论部分:人的精神活动在不同层面发生,包括欲望、冲动、幻想、判定、情感等等
(2)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
意识:个体活动的有限外显部分,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部分。有逻辑性、时空规定性和现实性。
前意识:可以回忆起来的部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层面的主观经验。
潜意识:无意识,集合大量原始的冲动、本能;有些通过遗传所得早期经验(荣格:集体无意识),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创伤性经验、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
(3)Unconsciousness是精分的核心概念,被认为佛洛依德最中重要的洞见之一。
(4)当代精分的修正:任何发生在人际交往背景中引起强烈焦虑或严重创伤的经验都有可能被置于意识之外
2、结构理论
(1)背景:1923年,《自我与本我》,区分三个不同的心理结构
(2)自我、本我和超我:
本我(id):出生即存在,本能为基础,支配本我的快乐原则,要求即刻满足、即刻达到
自我(ego):逐渐从本我中产生,其功能代表的是现实的要求;起到媒介作用,使本我的诉求在符合现实、外界的条件下得到满足;延迟满足;本我和超我的协调者;支配自我的现实原则
超我(superego):通过社会价值观与社会规范的内化而产生的心理结构;在意识和无意识水平运作;eg:神经症患者,具有过于严厉的超我
(3)运作:当本我欲望出现,自我体验到焦虑,防御机制出现,自我出来调节;当自我运用相对成熟的方式处理焦虑,人会相对平和
3、发展阶段理论
(1)人格发展理论——心理性欲发展和早期经验
(2)力比多——一种非特异性的、以躯体满足为目的的感官驱力,在不同的阶段它会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别的躯体区域
(3)不同阶段
口欲期(oral stage)0-1岁:吮吸手指,带来自我满足感
肛欲期(anal stage)1-3岁:力比多投注在肛门附近,训练控制括约肌带来自我感,“给出”还是“拿回”
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对生殖器的探索,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青春期:去性化,力比多通过升华等机制导向了社会生活,热衷于游戏等探索
青春期(genital stage)12、13-18岁:攻击性高涨、对性高度关注的时期,对于代际的幻想付诸现实
二、精神分析治疗的框架
1、治疗契约
契约的存在标志着心理治疗中的咨访关系和其他类型的关系是不同的;
治疗师和来访者的一种协定;
为之后的工作提供了基本框架
2、契约内容
咨询频率、时间、时长、费用及如何支付费用、取消改期问题、休假问题、契约的有效性:特定时间内还是无期限。
治疗师需要预知预告框架变动的可能性。
3、如何开始自由联想
(1)针对不同的来访者有不同的模型,治疗师要允许来访者在开始的时候有焦虑存在,而且一定有焦虑存在;
(2)表达:“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遇到了怎样的困难,以及(未来)还有那些方式可以帮助你去应对困难”。
“你在与亲近的人相处时可能体验到困难,也许在我们之间你也会体验到相似的情境,我们可以去探索、思考、理解这些困难。”
“有些内容你也许觉得不重要,但可能这些内容是有意义的,请你多说一些”(鼓励表达)
4、关于框架
(1)保持治疗稳定
(2)只在特定时间、地点存在关系
(3)如果框架是稳定的,容纳性能够被来访者所感知
(4)框架受限制,可能让来访者体验到冲突
(5)框架的设置应适应当地文化
(6)稳定的框架提供标尺,任何对框架的偏离和冲击为咨询提供机会——探索背后的情感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理解来访者(eg:来访者不能够及时付费,可能隐含着对治疗师的失望、愤怒等)
(7)改变框架需要双方共同协商讨论
5、时间设置的重要性
(1)标志了治疗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6、关于时间界限的进一步思考
(1)咨询的时间界限可能会让来访者感到泄气,并引发焦虑;
(2)对另一些人而言,则可能宣告着自己可以从与人亲近所带来的重压中解脱出来的讯号
7、对于框架偏离的干预
第一步:描述对于框架偏离的行为
第二步:识别出上述偏差引发来访者的幻想
第三步:列举出伴随着来访者幻想带来的感受
(现代精分强调的“主体间性”的概念:咨询室里发生的事情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
1、创立时间
19世纪90年代末
2、人物
奥地利弗洛伊德——主攻神经科学
3、动机驱力理论
心理能量:处在生理和生物能量边缘的能量
(被事件等激发——需要找到释放方式)
4、精神分析的演变
(1)早期提出理念:
A.自由联想:通过语言自由表达
B.阻抗:妨碍做自由联想——另一种来访者表达自己的方式
C.移情:过去关系的模板复制到现在的关系上——(修正)给治疗师提供机会感受来访者——来访者演绎过去的方式
D.引诱理论的抛弃:性创伤——幻想、本能的驱动作用
(2)后继者
A.安娜.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
防御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防御方式一起工作
B.美莱茵.克莱因(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母婴关系的互动):自体表征、客体表征
C.中间学派(罗纳德.费尔贝恩;约翰.鲍比;唐纳德.温尼科特《足够好的妈妈》等),在英国的发展
强调来访者自发性、创造性;强调治疗师的灵活性;治疗师给为来访者提供支持性滋养型的环境。
D.北美的精神分析多元化运动
沙莉文:人根本的发展动机是与他人发生连接(摒弃了佛洛依德内驱力的推动),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科胡特:对自恋水平高的患者投注兴趣——发展内聚性的自我感觉,帮助其作出有益的人生规划
5、什么是精神分析?
(1)关于人类心灵的理论;结束精神困苦的疗法;研究手段;是一种职业;知性、医学和社会学现象的复合体
(2)无论好坏,已成为一种“思潮”,开创一种方式,用“理性”去理解“非理性”
(3)强调了性欲在人类动机中的重要性
(4)强调童年经历的重要性
(5)承认人类的苦难性(精神痛苦、心理冲突无可避免)
6、基本原理
(1)所有人都会受到潜意识动机的激发
(2)人对于改变都有矛盾的心理,并鼓励探索矛盾性
(3)聚焦于潜意识动机的洞察——让来访者感到对生活具有更多的掌控感
(4)探索人们用于防御痛苦的方式,僵化不合适的防御方式会阻碍成长
7、现代精分的特点
强调将治疗关系作为一种改变媒介;强调灵活性、创造性与自发性;治疗关系中人性、互动性;对人性和生活更为乐观;强调包容性,跨文化适应性。
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治疗体系、奠基石。
每天都学习一点
每天
移情与反移情
一
“不是任何事情都是移情,单是任何事情都包含移情”
比如第一印象,也许有移情的一定作用。
印象记忆 存储意识或者潜意识 也许再碰到相似的人会触碰出来
所有感受并不是完全来自过去,还有部分当下。
一部分过去的经验,一部分现实层面的关系
心理动力学治疗 精分在意
比昂说:“精分既不是关于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也不是关于将来要发生的事情,而是关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关注当下此时此地。)
移情发生多发于治疗室,来访者与治疗师之间.
二
1关于精粉的偏见:只挖过去,挖到某个点,一相连就治愈了。SAY 我知道你如此次的症状和你过去什么经历有关.
2现在:经历经验现在当下有意义。只有用过去建构当下的时候,过去才是重要的,才是有意义的.
3弗纳吉 :既往修通也许有用, 但对现今与人相处方式的理解才十改变的关键.为此,关于自我和他人的表征需要改变企鹅这种改变只可能爱此时此地有效地完成.
当下来访者此时此地的理解这种经验才是有意义的。自我与他人的表征发生改变才有意义,紧靠过去链接没用,只有发生当下,此时此地才有用。
观点
1 老佛爷认为:(过去--现在)个体讲过去的经验投射到现在。臆想的链接,对过去的重复。比如对咨询师的愤怒
认为不该有的情感,治疗室是镜子,任务是解释来访者。
2克莱因(内部——外部)内化了客体关系的外化
患者与治疗室的关系
3当代:投射性认同
讲目前的情绪投射到治疗室身上,并影响
反移情
1老佛爷认为:治疗室对来访者的反应,治疗室应该是白板镜子,来访者呈现什么反射过去。 治疗师的盲点,自己处理
2赫曼:重要信息来源,利用反移情体现到来访者给予的情感,通过一扇门了解来访者去了解TA的世界。
利用类似接受,是理解来访者的无意识交流手段。
3当代 反移情是来访者的投射的反应
是来访者的
注意滥用反移情的风险。
是来访者激发出来的,不课全部归纳为都是来访者带给我们的。
1良好的觉察:是他激发还是我自己人格所致。利用激发的部分更好理解来访者,而人格部分是自己需要修通的地方。
关于移情的解释
自有联想
描述自己的梦幻想
在诊室里展现的情感 不同阶段我们再其脑中扮演的不一样的角色。比如理想化的变化表现从亲密到愤怒 正性移情到负性移情
HOW解释
1一种清晰的参照,时空穿梭,
当下发生了什么 治疗室之外 发生了什么
2
反移情的处理
1治疗师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思去处理)
2来访者激发出来的(很好的治疗素材) 不舒服更好的理解她 用感受回应他的能力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神话故事——弑父娶母
3-6岁 婴儿性器期,对SEX和性别感兴趣好奇。
正常发展的节点性时间
神经症的核心冲突
2元变3元
竞争与焦虑
超我是在对抗俄狄浦斯焦虑的过程中产生的
BOY:老佛爷认为:母子之间只有爱没有恨 对母亲炽爱,但发现与父亲成了竞争关系,是一种威胁,且父亲还很强大,害怕 被父亲惩罚 甚至被阉割(阉割焦虑)。
认同替代了对母热烈的爱,同时父亲成了超我的核心,保持了对乱伦的禁忌。母亲再好也是父亲的,意识到自己永远无法替代父亲的位置,认同了:成为父亲这样的男人才有母亲这样的女人。
从竞争中的怕阉割焦虑 ,而此焦虑恰是促使对母亲不实际的幻想与爱恋。
girl:老佛爷含混“黑暗的大陆”
认为女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长期的心理过程,女孩子最初爱的是客体母亲,但逐渐意识到母亲是被“阉割”过的,没有能力给她下一代,因此力比多转向了父亲。若想拥有父亲这样的优秀伴侣,需向母亲学习。
认为女孩的阉割焦虑先于俄狄浦斯情结的,由于没有消解俄狄浦斯情结的动机存在,经典理论认为超我是俄狄浦斯情结消解的结果,因此女孩和妇女被认为只拥有很弱的超我。(女性精分师,女权主义的批判与质疑)
总结:
1我们都非常需要向同性的认同,完成一个性别认同过程。接受自己再现实中具有一些性征(SEX),从而接受自己属于某一性别(GENDER)。(性别认同的第一关键期)
顺利则同性父母认同,朝着更明显的性别发展,再青春期会有确认的过程,(第二关键时期)
2接受代际秩序:不能介入父母之间的一个障碍 TA已接受代际间的秩序感不可逾越
3超我是从俄狄浦斯情结的消散而产生,阉割焦虑让人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4放弃自己去取代同性父母取得异性父母爱的观点,体会学习到失望,正常自恋受损的过程,接纳,全能感才更倾向于符合现实检验的标准。忍受容纳这样的受挫感,现实检验能力的不断增强,逐步社会的重要一步。(无法仅仅因为自己想要就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一切)
一 潜意识,结构,发展阶段三大理论
一潜意识
精神活动: 欲望,冲动,思维 幻想 判断,决定 情感等 在不同意识(3个)层面 发生发展进行
1 意识层面:随意想到,清除察觉的主观经验。 有逻辑性,时空规定下和现实性
2前意识层:不能即刻出现,但经过努力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
3潜意识:原始冲动 本能 遗传人类早期经验 LIKE 荣格的集体无意识OR 个人童年遗忘的 经历 经验 创伤 不符合伦理的经验情感
核心概念, 用理性去了解非理性的 我们不是自己的主宰,是受意识之外的力量激发出来。
最初 创伤性的经验 痛苦被压抑
后来 本能的冲动及相关欲望 与现实社会伦理不符
创伤 本能 欲望 与星宇攻击性相关
压抑:将不可接受之欲望置于意识之外的过程
当代>修正:
早年的生活经历 每个人呈现的方式不同 有的很清晰 有的不清晰 一两句话不带任何情感的交代 时间轴时都忘记
人际背景下的引起强烈的焦虑或严重的创伤 经验 都可能被置于意识之外
比如:无法描述清楚早年的经历
结构
1923 《自我与本我》 区分三个心理结构
1 id 本能 即刻满足 即刻达到 快乐原则 出生既有 以本能为基础的方面
2ego 现实原则 中介 让本我的欲望与诉求符合现实条件下的满足 延迟满足功能 逐渐从本我中产生,其功能代表的是现实的要求现实原则
3supergo超我:通过社会价值观社会规范内化而产生的心理结构 一部分再意识一部分再潜意识 神经症来访者的超我过于苛刻 对自我的严厉惩罚 完美原则
让个体意识到特别严苛的超我如何运作的 让其持有一个不那么严格的超我要求
4三者关系:本我的欲望与诉求让自我感到危险,引起焦虑,自动自发的让自我做一些事情即防御,调动防御去阻止欲望进入到意识领域,减轻焦虑。自我领域去调节本我的冲动,减轻冲动溢出的焦虑。
若自我采取灵活,成熟而非僵硬的方式去处理这种焦虑,内心平和郊健康;若自我采取僵化原始的方法去处理,就有可能各种精神病里症状。
三 人格发展理论——心里欲望发展和早期经验。
力比多:一种非特异的,以躯体满足为目的的感官趋力,再不同阶段它会主要集中于某些特别的躯体区域。
1 口欲期 0-1岁 投入口腔 EG 吸手指 是再幻想满足
2肛欲期 1-3岁 如何控制自己的括约肌 感到一种自我控制感快乐 还有一些抉择 给出OR拿回?
3性器期 3-6岁 对自己的性器有兴趣 一些游戏探索 对异性的也有兴趣 “俄狄浦斯情结”
4潜伏期 67岁-青春期前 儿童是去性化的,对SEX不那么敏感,把兴趣投注到社会,通过升华机制投注到社会生活当中,就导向社交,智力,所以热衷游戏,尝试探索的阶段
5青春期 12.13-18 SEX和攻击性高涨。对SEX高度关注期,要求代季的幻想付出现实,将性和爱恋从家转到外面的世界。
没框架,界限规格多。
一、签契约
标志着咨访关系与其他类型不同
双方认同的基础上的治疗
提供基本框架
二契约内容
工作频率 每周几次
咨询时间 尽量固定的时间段
咨询时长 每次的时间 50分/次
费用约定 每次的金额 支付的方式
取消咨询的规则 双方的提前约定 24H以上(免费) 24内 找收 咨询师若取消 则给一次免费的咨询
咨询师的休假 提前声明
契约有效性 特定的时间还是无限期?
三 精分的特殊规定
邀请来访者做自由联想
精神动力流派治疗所依托的原理
框架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提前说明
四 语言
允许来访者开始的焦虑存在
“我知道你可能遇到一些困难或者问题,再治疗过程是探索过程,我们将聚焦于 你是怎样的人,你遇到了什么困难,你如何应对这些困难,以及未来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你去应对”
“你与亲近的人相处时可能存在体验到一些苦难,也许再我们之间也会体验到这些困难 再治疗空间中更好探讨思索这些困难。”
“我很希望你能谈那些你想谈的那些浮现你闹中的想法感受,一开始也许觉得不重要,但也许对你来说是有意义的,所以鼓励你说出随时浮现的想法。”
四、框架起保护稳定
只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地点见面
安全感 容纳性的 或者限制感(越来越希望能体验学习)
适应当地文化,但稳定性不可变,细节上。
打招呼方式,饮水等等。
五 提供稳定框架,当不稳定时发生了什么呢?(KEY)
来访者观察的非常仔细
原因可能是双方的 框架改变偏离的背后
比如 不能按时收费 可能是对咨询师的愤怒
隐藏背后的情感和动机
六时间
设置有有意义 标志开始与结束
时间界限 可能会感到泄气,或者如释重负,
比如对于框架的偏离 如何干预
1列举出偏离行为,描述出来。
2识别上述偏差行为对来访者引发出的无意识幻想幻想
3列举出伴随无意识幻想的情感感受是什么
第一步承认坦诚自己的行为,邀请来访者谈幻想和感受。
如果没承认反省下背后的动机。
主体间性, 治疗室发生的事情是两人共同创造,什么是治疗室什么是自己带来,及每个人带来的影响。
19世纪90年代末 神经科学医生 力求 生物学 神经科学及 心理综合
一 动机驱力理论 心理能量保持恒常的水平 动机
心理能力介于生理与生物能量之间的边界力量,驱动或推进内心的过程和行动
激发内外部,就需要释放,以保持系统内心里能力的衡常水平。
多种方式释放如 投注 幻想 甚至症状
二变化
A早期
弗洛伊德
1)自由联想:鼓励来访者的自我批评放一边,将联想感受表达出来
2)阻抗:各种因素妨碍两者联系,后期是阻抗的临床意义。什么妨碍他妈不能好好表达么?
从错误对抗到另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其可以到达内心世界的了解
3)移情:早期认为是阻碍 过去的某个关系模版转移OR复制当前情景中;后认为叶飞阻碍,这种复制也是一种治理机会,更丰富感受来访者。不是言语简单表达,非言语可以进入潜意识,来访者的状态全身心表现。
过去再当下的呈现
4)引诱理论的抛弃:早期催眠治疗癔症,认为其童年都有SEX创伤历史,根源。后期强调幻想本能的作用
5)结构理论:本,自,超 三我
B安娜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 防御机制的研究
压抑的不被允许的创伤,本能,情感等。(老佛爷认为)当意识到这些被呀以后也许能治愈。
当我们试图揭示潜意识的东西时,注意来访者的各种防御。以防御方式做工作。
C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领军者
母婴早期互动,人类根本是人际关系的生物,客体关系对人的影响。
早年的互动形成各种表征,客体,自体,自体客体的关系各种表征。内心中影响塑造我们找什么人做朋友 ,什么伴侣,影响我们如何与他人形成互动关系。
D中间学派:费尔贝恩,温尼科特,鲍比
强调来访者的自发创造及治疗室的灵活
知识性滋养性的环境。
温 “足够好的妈妈”,“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只有生活再母婴之间的”。
三 北美多元
沙利文 人际关系重要性 “每个人内心励有一个最根本的人类动机 ——与他人发生链接”摒弃了老佛爷关于性等本能驱力。
科胡特:自恋型人HELP 他们发展内聚性的自我感找到内在活力感,有意义的人生规划。
四、作用:关于人类心灵的理论
1、是一种解除精神困苦的疗法
研究手段,职业
知性,医学和社会学的复合体
日常中的融入
2、带给我们一个”“思潮“”一种以理性去理解生活中的非理性的方式。
ALL有动机 隐含的
SEX欲的重要性
童年期的重要性
3、承认人类的苦难性 生长及冲突 无法避免(诚实和勇敢)
五:原理
1ALL人受潜意识动机的激发
2改变都有矛盾的心理,强调探索矛盾性有意义
3聚焦、增强来访者对潜意识动机的察觉,为什么会这么去做,不会替谁做出选择,而是增加选择
4探索每个人防御痛苦的方式,僵硬原始的方式。对于成长都有阻碍。探索阻碍成长内心平和的阻力。
5现代的精分更强调治疗关系本身就有疗效,聚焦当下的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通过改变这种关系促进变化。
经典是 精分师观察引申 现在更强调人性化和相互性 比如 主体间性 ,来自关系 俩人共同创造
现在 过程的灵活性,自发性,类似跟人的艺术
对生命和人性持有一种更乐观(吸收了人本)
包容性 跨文化性(西方文化背景下发展成熟的第一个治疗体系)文化共鸣的方式来修正其理论与实践。
授课老师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