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治疗专业】线上课程
65人
已加入学习
学习有效期 永久有效
正向观点的问题:从现在到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希望你可以观察家庭有哪些变化,你希望可以继续发生。
建立治疗关系的问题:在你离开之前,你认为治疗要发横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这次治疗有效。
量尺问题,用以讨论个案的感受、激励个案、诸如希望与鼓励个案前进。
焦点解决的问话
目标设定的问题:1、奇迹式问题
2、从笼统到具体化的问题
3、目的和手段的问题
4、关系感受的问题
不健康的家庭沟通现象
1、否定自己正在传递讯息
2、不承认他人讯息
3、
冲突压力下的沟通姿态
沟通三要素:自己、他人、情景
沟通五模式:1、讨好型。2、指责型。3、超理智型。4、打岔型。
家庭的三角关系:
两个人发生冲突时,必然会有一个人加进来。往往家庭中会是母亲和孩子成为同盟,父亲离得远。
家庭的舞蹈
在三角里,当孩子是三角关系的局内人(忠诚者),通常会变成父母中某一位角色的扮演者。
伴侣型的孩子:父母的情绪伴侣。适时补位的情绪伴侣。
父母型的孩子:父母的小帮手,早熟的小妈妈或小爸爸,父母婚姻关系的中间人。
依赖型的孩子:纠缠相互依附亲子关系。
孩子是三角关系的局外人时(疏离者):
代罪羔羊型的孩子,转移父母婚姻的代罪羔羊。孩子成为父母婚姻问题的转移者。
模范代表型的孩子:转移注意力在成就完成。
孤单疏离型的孩子:避免情绪冲突或亲密。
情绪切割:大量的情绪切割可能会有更多的情绪影响。
第十章 情绪焦点夫妻治疗
第一节 EFT一个整合不同理论的治疗
从婚姻治疗开始延伸出来的治疗方法,结合了系统理论和个别理论的东西整合在一起的治疗----强调操作技术,发展出有效治疗的技术,透过治疗的过程做实证研究,是除了认知治疗之外,另外一个认真做实证的治疗。
EFT是一个整合了不同理论的治疗
Greenberg 和Sue Johnson创立
1、依附理论(个人心理学)
2、经验与完形取向(个人心理学)
3、互动/家庭系统取向(系统心理学)
改变的观点:EFT取向
“情绪是人类本质的重要基础历程......你必须感觉到痛才能感觉到好......你必须拥有情绪才能转换它。”(Greenberg,2011)
治疗师---你怎么带领个案去touch到、去感受到她的情绪。当他能感受到情绪的时候,她才有被转换的可能。
改变的观点:EFT取向
改变在于:
碰触情绪---觉察情绪---象征化---理解情绪---改变情绪
比如一个人进来,坐在那里身体有些僵硬的状态。咨询师可以去和他讨论,这个僵硬的背后有可能是生气,生气的背后可能有一个事情---太太把他推得越来越远,无力反抗,就生气(象征化)---情绪被同理,被理解,---有可能被改变。
伤害性的婚姻冲突(下)
5、没有修复冲突的技能---情绪智商的部分
修复企图=婚姻EQ
“任何讨好或者耍宝的互动是避免冲突失控的好方法”。
称呼对方昵称;抱对方一下;帮对方倒杯水;
破坏性的四种行为+没有修复技能=90%准确度
治疗师帮教导夫妻他们自己找到让他们可以接受,暂时从情绪高涨的点下来的方法,不要失去思考的方法,给对方台阶下的方法。
例如:吵架的一对夫妻,太太买早餐放在餐桌上,先生吃了就表示和好了。
John Gottman 研究发现69%婚姻的议题我们是不可能解决的。这69的议题我们只是能够找到共识---我愿意接受你的方法,然后让我们走下去。我们如果去确定哪部分可以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如果这69% 的议题你硬要去解决,那就会没完没了。
怎么区分可解决和不可解决?
可解决就是情境型的,突然发生的状况。比如你今天本来要去带小孩,因为临时加班,所以你打电话请先生去帮忙带回来。
不可解决的事情---通常是你自己长期的习惯也好,你原生家庭的很多议题,或者态度想法也好,通常会掉入不可解决的状态里。这些不可解决的状态,当下在那个冲突里要形成共识,难度很高。
这个时候,治疗师要做的是:
你能不能让彼此不要掉入那么高的冲突;
所谓婚姻治疗,或者所谓沟通的定义,通常会有两个方面:
第一、把对方说的东西听清楚;
第二、让自己把话也说清楚,把自己的想法、立场说清楚。
这就叫沟通。
这样两个人就可以把自己的状态说清楚,这样两个人在平静的状态下听清楚对方的东西,对方的立场,也能知道自己的立场,对方也清楚了,这样的两个人通常都会找到一条自己走下去的路。
这也是婚姻治疗里很有趣的一个点。既然知道这个事情是不可解决的,但是我要跟你过下去,那我怎么让一步让我们可以过下去。
在婚姻治疗里怎样去教导他们,跟他们去探究他们有什么可以修复婚姻的技能跟方法。
6、充满负向回忆
怎么样让他们勾起 正向回忆的唤起能力?
越是在情绪高涨的时候,越是能想起不好的事情。
情绪下来的时候,情绪稳定的时候。引导他们去回忆他们曾经美好的时光。一对夫妻最美好的时光通常是热恋的时候。引导他们去回忆他们是怎样认识的,当一方在说的的时候,另一方的表情、笑容会很甜美,然后你就可以去强化这一块。勾起他们正向美好回忆的经验,借此去看到他们的时候。
几个问题
1、两个人在一起,印象最深的好的事情是什么?
2、你跟对方在一起,你会感谢对方什么?
话术:
谈过去的美好经验---注入希望(如果他们婚姻变好了,他们最期待对方做的是什么。)---回到此时此刻(你们今天回到家,你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如果你们认为可以做一件事情离你的梦想更靠近的话,你认为你会做什么。)
幸福关系的屋子
一、任务型婚姻:婚姻的屋子是由两根柱子构成,左边信任,右边承诺,这是20世纪70、80年代最常见的婚姻状态。
二、关系型婚姻:屋子里面要有装潢。
1、建立爱情地图,了解对方的世界。
彼此两个人更像朋友一样去了解对方的喜怒哀乐,了解他现在的状态,了解她的貌相,了解他最讨厌哪个亲人。
2、分享爱慕---夫妻间彼此由一些正向的接触。
3、靠近取代离开---对对方有一些正向的观念。
4、冲突管理
a、接受对方的影响---不是要去说服对方,而是允许有差异,去看懂什么是可以解决的,什么是不能解决的。如果愿意的话,接受对方的影响。
b、问题的对话---针对彼此的差异,可以去讨论,可以去对话。
c、调节自己的情绪---在冲突的过程中,自己有责任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让自己的情绪变得高涨。怎样去调节自己的身体。
calm down 的技术:当有冲突的时候,我们指尖的温度会下降,脸的温度会上升。我们在这个时候,就去用冷水洗把脸,把脸上的温度降下来,情绪也可以降下来。
5、实现梦想
6、创造的共同意义。
从低层往高层走,只有处理好低层,才能走到高层。
幸福i比例5:1 ---夫妻正向互动与负向互动的比例是5:1 的话,这对夫妻通常是很幸福的。正向的互动就是一些很小的时刻(moment)比如一起做饭,一起散步,一起买菜,一起锻炼 ,一起吃饭,负向的比如批评、争吵、冷战、。
比如一对夫妻,他们一个月吵10次架,他们是否不幸福?---不一定,这要取决于他们有多少的正向互动。如果他们一个月吵10次架,但是一个礼拜有50次的正向互动,他们也是一对很正常的、幸福的夫妻。绝对不是单纯的用冲突来判断一对夫妻是幸福还是不幸福。
治疗---怎样增加他们的正向互动。
夫妻小功课:5分钟的时间去喝个小咖啡,然后去谈论John Gottman的那个地里的小问题---最近工作在忙什么,最近最开心的是什么。
亲密关系经营之道
1、制造共同的好时光。(Batman的8个层面 :
性、
肢体---牵牵手,拥抱一下,亲一下对方
情绪---彼此可以聊一下自己的喜怒哀乐
休闲---两人可以一起出去做一些休闲活动
社交---两个人可以一起去见见朋友
知识---一起聊一些有兴趣的知识
知性---一起去欣赏一些美的东西
灵性亲密---两个人一起去做一些灵性的探索,或者参与宗教的活动
不是8个都要做,而是你知道对方有哪一个或者哪两个,可以一起做。
2、培养彼此的亲密互动
3、允许对方来影响你---这也是冲突所讲的让对方有个台阶下,接受69% 是没法改变的时候,你能不能让他可以按自己的方法来决定。
4、处理“可以解决”的问题
5、克服“不可以解决”的问题
6、了解吵架中的地雷---知道对方的台阶是什么,知道对方什么一引就爆。在冲突的过程中要留意不是要去踩对方的地雷,只是要把问题讲清楚。
伤害性的婚姻冲突
John Gottman的研究发现
“5分钟内就可以有效预测你们是否会离婚达91%的准确度!”
爱情公寓---有问题的夫妻住到爱情公寓,接受日常生活的互动录影和一些问卷调查、访谈;团队透过摄影去分析夫妻之间的互动,找到一些理论,哪些是过度的迷失,哪些是真实存在的议题。经过研究,John Gottman就可以透过互动,透过身体反应来有效预测婚姻是否能走下去。
票选25年来十大最有影响力的治疗师(Psychotherapy Network 2006)
John Gottman Couple Therapy
《The Seven Principles For Making Marriage Work》
伤害性的婚姻冲突
一、无论多幸福的夫妻也有激烈的冲突,伤害性的婚姻冲突才是破坏关系的元凶:冲突并不是幸不幸福的必要条件,伤害性的冲突才是破坏所在。
冲突夫妻的三种模式
低冲突的夫妻:很少有所谓的吵架;
中冲突的夫妻:会吵,但是他们会发现两个人意见不合,就自动停下来不说了;
高冲突:经常吵架
不管是哪种冲突的夫妻,都有可能是幸福的。只要是他们是在同样的频率上,同样的互动模式上,就可以幸福的。就是说高冲突的面对高冲突;中冲突面对中冲突;低冲突面对低冲突。互动是习惯的。
但是一旦习惯高冲突的先生,遇到了习惯低冲突的太太,有问题不习惯拿出来讨论的,这个状态就会形成不平衡状态,对议题有差异,要怎么来处理差异的议题。比如高冲突的先生一定要把问题拿出来讲,低冲突的太太认为问题就是这样的,讲出来也没有用,他们彼此就会有痛苦的感受。高冲突的人认为低冲突的人总是在躲避问题,低冲突的人认为高冲突的人抓住问题不放手,两个人就没办法去对话。在争议上没办法平衡沟通。---回到各自的原生家庭去看,他们怎么会是这样的模式。让他们彼此了解到他们从什么样的原生家庭进入到婚姻。
6件事情存在于婚姻,婚姻就很难走下去
1、恶质的开始
“96%的时间,你可以单单观察15分钟对话的前3分钟,3分钟以上的恶质互动,就可以知道结果会是怎样。一个恶质的开始注定让两人的互动陷入僵局。”---治疗上怎么看得到恶质的互动,并且怎样去阻断他们不要超过3分钟以上。
2、破坏关系的四个要件(恶质的互动)
批判、冷嘲热讽、辩解、冷漠不理
让我们免疫系统变差的是冷嘲热讽(可能是一个非语言的信息)即使不讲话,但是却用非语言做了很多的互动。
在恶质的互动里,常常会是非语言的部分---放冷箭---要去澄清这一部分。
在治疗过程中,要常常留意到非语言信息,表情、眼神。
如果关系里面只留下这四个互动,没有其他的部分,这关系常常是很紧绷的。
3、情绪淹没
“又来了”生理与心理的overwhelming(情绪高涨于婚姻冲突的暴力)---无法承载这个状态,“又来了”情绪常常就上来了。
“情绪温度计”或者“情绪反应”
情绪上来时往往无法很好地思考与对话,夫妻很容易掉入到这个情绪淹没里面,无法去沟通。越是靠近的人,越容易常常情绪淹没,越是一直在互动的人,越容易情绪淹没。这不需要太多的语言。
除了夫妻,还有父母、孩子、家人,都很容易掉进情绪淹没里。
掉进情绪淹没里,常常会有攻击、逃跑、
僵住三种生理现象状态。
4、肢体语言
心跳加快、流汗等等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在婚姻冲突中情绪高涨。”---情绪爆掉,往往就很难好好说话,容易引起肢体冲突。当两人的冲突时,一个人被情绪淹没了,身体变得更亢奋,更焦虑的时候,他往往会变得心跳越来越快,可能会更多冒汗,当一个人心跳超过100时,他常常都听不到别人讲话了。
治疗时,邀请对方重复刚刚对方说了什么。很多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伴侣没办法把刚刚对方说的话重复说完。他们根本都没有听到对方说什么。他们一昧地想着对方在说的什么。
当一方讲话,对方情绪比较稳的时候,那就是对方的语言时契合到他;当他有情绪上来时候,那就是对方的一些内容勾到他,你就可以看到这些人的身体反应在情绪上的变化。
很多男性没办法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很多人会把情绪和感觉混到一起。
情绪是一种很生理的反应,当我们接收到一些刺激后,我们的身体会有一些不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会造成我们生理反应的部分,这些生理的反应就会造成我们一个情绪的点。
感觉:透过有意地不去辨别自己生理变化的状态,把它命名出来。比如说“我现在很闷,我现在很激动,我现在很生气,我现在很难过。”
可以利用生理仪器来测量身体状态的变化---比如心跳加速。通过对情绪的观察,情绪就能稳定一点点;
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去提醒他们互动的肢体的变化部分。
4、没有修复冲突的技能
5、充满负向的回忆
叙事治疗的问话与技术
1、外化---把问题与人区别开来。把问题的发生提供一个距离给个案,而不是让他绑在里头。(这个忧郁症怎么影响你,这个焦虑症怎么影响你;这个夫妻冲突怎么影响你。)把他和这个事情分开来,而不是把他们绑在一起。
2、命名---把问题命名。比如说那个“害怕是什么”,小朋友会说那个害怕是个魔鬼。“魔鬼”什么时候会出现,当魔鬼来的时候你会做什么事情,它会做什么事情。魔鬼来的时候你有什么可以打倒它,可以让你不那么害怕的。让他看到这个问题怎么影响他,怎么影响他的家庭。
如果看到一对夫妻的冲突模式,就会说“如果给你们这个每天冲突场景命名,你会怎么给出一个名称?”---比如命名为“千年不变的烂”。
3、问他们对这场戏的看法。
4、发展独特结果的故事--- 比如问太太,你身为这场戏的女主角,你怎么看这场戏?对这场戏的看法、结果的喜怒哀乐、偏好是什么?
既然你不喜欢,你期待的结果是什么?---发展一个新的可能性,创造一个新的故事的版本。
和小朋友工作的时候,可以借助于一些工具---布偶、绘画、玩具。
5、重新创作---
书写会让自己外化这个问题,可以让自己跟情绪慢慢切开来,同时也是可以看到自己的问题。
自由书写---在书写的过程中做一些转换的部分,叫“重新创作”,(精神分析叫“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在我们写完之后,我们把所有的负向都用新的角度来看。
比如:我从小就很辛苦,自己要做很多事情,没有人疼爱我---(重新创作后)我从小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可以自己照顾自己,我也可以有办法照顾别人。
4、强化新故事。
5、外围的见证团体---让你熟悉的人看到你的新版本。
叙事治疗强调书写的方法。
叙事治疗的问话架构
1、解构性的问话:将问题予以外化。
让他跟问题产生距离;在看到故事的脉络过程中,邀请他命名这个故事,命名这个症状;邀请他跟他分开来。在孩子身上可以把它找到一个可替代的东西。
比如失眠---失眠它什么来,它是什么样的,它怎么影响你,它怎么控制你,它会来多久,什么时候会走,它怎么打败你,让你臣服于它---这就让他知道问题是跟他有距离的,不是挂在他身上的、你是怎么跟它相处的。。。。。。
2、开启空间的问话:发展独特的结果---寻找例外或者成功的经验;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比如说我会去运动,当我很累的时候,我会睡觉。运动就来拯救我。
从外化---到成功经验---延伸到美好的时光(过去、现在)
3、偏好选择的问话:确定独特结果代表的是好还是坏---喜不喜欢这样的结果。接受个案自己说的喜欢还是不喜欢;好还是不好;如果不好,那我们怎样去书写一个好的结果,去接受一个新的故事版本。
4、故事发展的问话:依据偏好选择发展出一个新故事。当我们选择一个新的故事版本的过程中,我们就跟这个故事有一个新的经验,一个新的体会。
5、关于“意义”的提问:挑战自我的额负面形象并强调正向的力量。我怎么让我的经验让更多人看到。
6、将故事延伸到未来的提问:用以支持改变以及增强正向发展。
在书写的过程中,让更多人看到你的变化,看到你的新的故事的版本。
外化问题:你不是问题,问题不是你;
描述问题的状态:问题跟你的互动;问题怎么跟你共生在一起;怎么打败你的;
命名问题:具体化结构;具体化外化
发展独特的故事---是否有过好的经验,美好的时光;怎样去看到独特的结果
重新撰写故事---新的体会,新的看见,新的版本;强化新的故事---怎样让新故事被自己看到,让旁边的人看到,让外围的人看到。
这就是社会建构所说的“相信世界是彼此创造出来的。”
叙事治疗的理论
一、叙事治疗---相信在人的世界里,是彼此建构出来的。在治疗师的引导下,个案可以慢慢建构出对过往的事件新的看法,新的观点。 社会建构底下的治疗,怎么样强化个案对过往的事情有自己的新观点,用新的观点去看待不管是已经发生还是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去建构自己的新故事。
叙事会得到我们发生的故事中新的脚本的变化,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
叙事治疗的背景---社会建构底下相信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
一、Michael White 和David Epston发展出来的。怎样通过重新去说故事,去对故事重新构建,让它更符合当下的真实---这里的真实不一点是客观的,而是怎样让我们在描述的时候有新的角度。
二、强调从记忆描述出来的就是真实的故事,这包含“个人叙事”与“社会建构”。当我们可以改变这样的个人叙事和社会建构,通常故事的版本就 不一样了。治疗的过程就是怎样建构这个真实性。
三、治疗中的“真实”,部分属于历史,部分属于建构出来的,而家庭能够共同建构的现实,代表互相理解与共有的偏见。
比如家庭里的每个人对故事的角度不一样,但是我们能看到每个人都想去让家庭更好。
四、问题的发生,常常是因为人们被灌输以“自我挫败的观点”看待自己所致。
事情已经发生了,但是有些观点就是从挫败的角度来看待自己,需要自己去负起全部的责任。
叙事治疗就是邀请大家重新撰写故事。
五、受社会建构理论的影响,强调治疗师与个案的合作与建构知识。因此,即便治疗师在晤谈中采取积极的角色,但是治疗师更强调与案家合作,用以了解那样的治疗历程更适合他们。
治疗的架构
一、晤谈的长度、频率与次数的共同决策
每次晤谈结束后,询问个案这次晤谈是否对他们有帮助,如果有,是哪里有帮助,最后问他们是否要约下一次。一般以60分钟为共同晤谈时间,但不论是时间还是频率,皆可以再和个案进行协商。
叙事治疗的态度是尊重、开放,个案是自己的专家,他会觉得自己的问题可以怎样来处理。
叙事治疗的主张
假设部分
一、如果人们常常以一种无益的方式解释自己的经验,他们就会陷入问题的困境中。只要这些无益的故事固定不变,掩盖了其他一些比较可取事件版本,这些问题就可能继续存在。
叙事就是让这些故事重新被看到,重新被建构,重新被理解,有新的版本。
我常常用这样一个角度来说一件事情:
也许在你父母亲的你这个年纪,他们可能已经生下了你。常常在你这个年纪,如果你有一个那么小的孩子,你会怎么教他,你会怎么看待他,你会犯得那些错,你觉得跟你的父母亲比起来,你能不能看到这样的状况。甚至在那个脉络底下,在他们的生活背景,在你的这个年纪,如果你换在那个年代里,在那样的年纪里,你能不能看得到你会做什么。----用这样的概念,引导个案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把故事用不同的脚本来看待不同人成长的环境,而不是掉入一个所谓挫败的经验,所谓指责的过程。看待别人,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事情。
因此,治疗师会:
1、关切个案的故事---故事的脉络,故事的起承转合;
2、从个案生活中找出他们自认为比较成功的时段---我们可以谈个案的痛苦,可以去理解他们的痛苦,在理解他们的痛苦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问他们在那样的痛苦中是怎样熬过来的。也就是人在谷底的时候是怎样爬上来的。给他一个新的版本,就像给到他一根新的绳子,让他可以 慢慢爬上来。“你是怎么办到的,熬过那些痛苦的时间,那些痛苦的日子,那每一分每一秒。”那些熬过来的方式,通常都是他会忘掉的。那么难熬的日子,她每一天都可以过下去。---他怎么办到的---这就是成功的时刻。除了痛苦,还有没有他开心的时段。---这也是需要治疗师文化的技巧。
3、运用问话的方式,合作式地接受个案提出的新故事版本。
4、不随意加注标签,视每个人为独特个人历史的个体。这是他个人的独特故事,独特的个人经验,我们是怎样去丰富他个人经验的过程。
5、引导个案协助他自己能够与内化的文化故事分离,才有空间接受其他的生命故事。让他自己去拿捏我要怎样去看待这个文化对我的影响,我要怎样去接受这个文化。当个案拉开远远的看时,通常就会有一个空间,有一个新的视野。
“如果你是一个外星人,看待地球上的你,你会怎么描述你活在地球上的样子。 你可不可以告诉我这个外星人会怎么描述你,描述你在你的小区里,描述你在你的机构里,描述你在你的家庭里。或者描述你在这个社会的样子。”---当他有这样一个外观的角度来看的时候,看待他跟别人的互动,他通常也有了这样一个自由跟弹性,然后接受自己有新的可能性,接受自己的故事有新的版本。
叙事治疗的三阶段策略
1、将问题定位为一种“不幸事件”(外化),定位一个外在事件,而不是内在的状态,且强调其带来的结果,而不重视病因。
怎样理解这件事情在我身上,而我不是这件事情。
例如一个人得了忧郁症:
外化---忧郁症怎么影响你。忧郁症就像一个个体一样怎么影响你。
那个不幸的自己跟另外一个有能力的自己是怎么相处的。把自己分开来,这件不开心的事情是怎么样跟你这个人相处的。这个不幸的事情怎么影响你,你又怎么去应对他。这个不幸的事情跟你是分割的。你不是这个不幸的事,只是这个不幸的事情在你身边。
2、寻找例外,或克服问题的部分成功经验,以及能有效行动的范例。
例如,在家庭治疗中,引导父亲们去谈谈他在被边缘化的过程中,他是怎么办到的可以让自己在这个里头做这些人的保护者。
注意:在语言的使用上,如果男性觉得自己可以做保护者,他的改变动机就会强一点。
引导父亲去想一想,他要如何保护他的太太,他是如何保护他的家庭。父亲不一定愿意为自己做改变,但是他愿意为家庭、为太太、孩子做改变。
找到例外,找到他的成功经验,发展他的行动过程。
3、招募支持者,透过不同的更多的仪式,让自己故事的新版本让更多人知道。让他的行动更多人看到,然后用看到的去采用新的脚本看故事。
第二节 焦点解决的问话
一、正向观点的问题:“万能钥匙问题”。治疗师问个案“从现在到我们第一次见面,我希望你可以观察家庭有哪些变化,你希望可以继续发生。”
心理学要有一些选择性注意,当我们常常注意到负向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正向的东西。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或者常常有负向情绪的人说“你帮我观察一下,从这次到下次,家里会有哪些好的事情在发生你可以记录下来。”如果他可以留意到这些正向的变化,他的想法与观点也常常会发生改变。
二、建立治疗关系的问题:例如,治疗师会问“在你进来之前,你期待治疗要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你觉得这次治疗有效?”
如果个案之前有过咨询的经历,治疗师可以这样问“你可不可以告诉你上一次咨询你学到什么,在我这里什么是你想要的。”
三、量尺问题,用以讨论个案的感受、激励个案、注入希望与鼓励个案前进。---引导他给你个分数,他的量尺是什么,他现在几分,他希望几分。
1-10分;1-100分;
小改变的状态。
60分,进步到70分;
如果这次谈话到下次,你可能做一点点的事情,如果你进步1分,或者0.1分,你会做什么可以达到。
四、目标设定的问题:
1、奇迹式的问题:如果妈祖显灵了,你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在和孩子谈话的时候,可以买一些道具,来表演奇迹出现。
2、从笼统到具体化的问题
他不爱我---笼统的问题;
如果你看到了他今天做了一件事情,你认为那是他更爱你的话,那会是什么呢?---具体的问题。怎么把他引导到可以操作的具体问题上来。
3、目的和手段的问题
4、关系感受的问题
五、例外问题(成功经验的问题)
有没有什么的时间点你觉得你们关系还不错。
六、因应问题(coping questions)
这么痛苦的里头,你是用什么样的办法让你变得可以去解决这些状况的?
我不要理他---不要理他就是她解决问题的方式。
诀窍:话术
个案抱怨时---转向例外问题---引导他看到自己过往的成功经验---转到未来,注入希望(奇迹式的问题,注入希望的状况,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真的变化了,他大学毕业的时候,在阳光照耀的校园里,他上台致辞,感谢你,你会想象他会感谢你什么话,有正向感受)---回到此时此刻的现在(小改变的问题,你觉得如果未来是这样的美好,如果我们今天开始到我们下次的见面,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时什么,你离那个目标会靠近一小步,你要做什么。)---他们就会知道要做些什么可以做改变。
咨询师去专家的 角色,把个案变成专家,引导他们去谈事情。每一道门都可以走到后面,这道门走不通,那就换一道门走。
一、后现代模式:反对单一性的事实事件,反对单一性的理论和专家的模式。跳出来早年家庭系统理论的框架,创造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这个世界是彼此建构出来的,这个世界是多元的,没有一个单一的真实性,这就是后现代取向。你跟对方都有各自的事实,你跟对方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你们的真实性是不一样的。怎么样去建构彼此之间看到的真实,怎么样引导你的个案去建构出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后现代取向。从不同问话的方法对你的世界观产生一些改变的东西。
二、12道门的寓言---世界有很多的可能性,如果这条路走不通,你愿不愿意转个弯,试着走另外一条路。
三、SFT的背景
1、Steve de Shazer 和他的同事在1970年代后期与1980年代于美国的威斯康星州密尔瓦基市建立焦点解决治疗(Solution-focused therapy)。
2、用的一般系统理论,采用Bateson的多元观点,认为独院观点比单一观点更能构建完成的理论。
怎样去看到在互动的过程中多元的想法,多元的声音一起去建构这个社会。
3、De Shazer和他的同事依此发展出与案主共同合作与建构的取向。
SFT的哲学观
1、受催眠大师Milton Erickson的影响,SFT强调行为在系统的功能性,以及未来目标导向。
这个取向不太谈为什么会发生问题,而是谈怎么样去解决问题。聚焦在未来,把问题搞定就好。
2、受社会建构理论的影响,强调个案永远是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
相信他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态度底下,不再是叫他们怎么解决问题,而是回头来像个学生一样问他们要怎样解决这件事情,你有什么要告诉的来解决这件事情。这个态度是焦点解决非常重要的概念。
3、认为语言室建构世界的极重要的元素,改变语言也会改变个案的真实(reality).语言的改变常常会改变个人的感受,咨询上的真实性。
关于改变的命题:
1、改变永远是可能的;
2、有效继续用,没效换一招;
3、小改变会带来大改变。
你要的是这道门打不开,能不能换另外一道门。
SFT的假设
1、改变是持续与必然的(人生无常)。
用了东方的一些思想,比如佛学的思想。
2、整体的系统观,以小改变解决抱怨,而小改变会引发涟漪效果(ripple effect)的变化。
3、看事情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因为不同观点都可能符合事实。
4、个案的抱怨也包含他们如何看世界,他们的想法也是维持他们问题与抱怨持续的主要原因,这些想法往往是线性思考与二元思考。
(We can't solve the problem b using the same kind of thinking whenm wen created then."---Albert Einstein)
听他们抱怨不仅仅只是听到抱怨,而是要从抱怨里头去听到他们怎样看待这个世界。他们的想法里头怎样维持让这个问题存在着。
“因为我太太一直骂我,所以我就会很生气。”---这就是线性思考的问题,因为。。。。。。所以。。。。。。,他认为太太抱怨就会让他痛苦,他没有想过即使太太抱怨他也可以让自己开心一点。
一旦我们被想法困住,就算我们解答行为本身没有错,我们还是会继续困住它。
5、个案是自己问题解决的专家。
我们怎么样去诱发他像个专家一样。
焦点解决强调要保持一个正向的态度。
比如布置给个案的家庭作业他没有做,你要去保持好奇他问什么没有做,而不是去责骂他,或者是不配合。而是要把他没有做也看成是一个很棒的资源,像个学生一样去问他发生了什么事让他没有做。他可能告诉你恨无聊,你就知道说哦,上次的事情很无聊,看起来不重要,那什么才是重要的呢?你就可以从他告诉你的信息里去谈论他认为重要的东西。
忘了---忘了是你常常出现的情况吗?那我们怎样去设计一个让你不会忘了的活动。
6、透过治疗师与个案聚焦在问题解决的谈话,就得以获得解决的可能。
我们通常会在个案抱怨的时候去解释,你越解释他越抱怨,常常会卡在那里。那我们在他抱怨的时候试着先给他道个歉,然后去看看他到底要什么。
7、问题总有例外状况,用不着一直谈很多的问题来找出解答,因为治疗只要强调问题解决,正向与催化可变的可能。
例如:你说太太抱怨的时候你总是很生气,那有没有哪一次她抱怨的时候你还蛮开心的。这就是问题的意外,这是在焦点解决里语言运用很微妙的地方。能不能找到过去成功经验或者过去的例外经验,创造出问题新的可能,而不是留在那90% 的痛苦中。
8、一旦个案能够接受重新框架(reframe),他们就会发展出新行为来解决问题。
焦点解决的治疗历程
1、传统的SFT的高度结构性,包括开始30-40分钟的访谈,5-10分钟的休息(治疗师与他的反应小组讨论他们的建议),最后几分钟个案接受治疗师给予的称赞、建议或家庭作业。
当我们可以停下来去想想的时候,我们就会看到更多元的角度,治疗就更有弹性。你可不可能有机会跳出来去多角度去看。
当你卡住的时候,让你自己先抽身出来一下下,当你可以离开那个空间时,你会有时间和空间去重新思考。
治疗师也好,团队也好,不是来批评谁对谁错,而是来找到每个人的正向资源,找到他们每个人自己是专家的可能性。
2、理解个案抱怨,发展个案为问题解决的专家。
3、不强加个案何谓对或错,健康或不健康的他人观点。
基本原则:
1、没坏就不要修;
2、有效继续用,没效换一种;
3、没效就别再做,换一招。
只要他有办法做到他的问题解决,他永远都是他的专家。
不健康家庭的沟通现象
1、否认自己正在传递信息;
2、不承认他人讯息;
3、矛盾性沟通:积极要人不要被动,希望有共识但不愿妥协。
个人内在的冰山
行为;
应对方式;
感受;
感受的感受;
观点;
期待;
渴望;
我是谁
任务20 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的沟通现象
接下来可能是萨提亚说的一些沟通的现象,他们否认自己正在传递信息,他们不承认别人的信息,甚至他们所谓的矛盾沟通,所以常常说矛盾沟通。我自己很想举一个例子是,父母经常要跟孩子这么说,你就是要主动去念书,然后你在说你主动要去念书的时候,可是他总是主动,因为你一直讲下去,他就 不主动了。这叫矛盾的沟通。一个所谓一般系统理论和沟通理论里头看到了一个不只是讯息功能的背后是矛盾的,甚至开玩笑说,你会看着孩子摸他的脸的时候,边摸的时候,你就说我们好爱你,然后瞬间就把他打两下,那么就让孩子不知道到底你是喜欢我还是讨厌我。所以这种就是双重束缚的部分,萨提亚讲的只能通过互动的过程当中语言也好,摆动的姿势或者对话的过程,去收集他们沟通的这些信息。萨提亚引导他们去看他们的沟通上的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不一致的地方,因此提到不一致,看得懂这些所谓的三角互动的机制之外,然后记得我说过萨提亚的模式,其实就是从看得到外面只有彼此的人生的个人状况。
所以我们接下来谈谈,如果都看得懂,看到了那接下来上面有一个就是萨提亚为引导,用这个所谓个人内在的冰山的方法。
个人内在的冰山
行为---故事内容;
应对方式---沟通的姿态;感受又是什么?
感受---喜悦、愤怒、担忧、悲伤;
感受的感受---对感觉的决定。
观点---信念、假设、主观现实
期待---对自己和他人,来自他人;
渴望---人类共有的,被接纳,被爱,被重视,有价值。
我是谁---自我,生命力;核心,本质,灵性,精神。
引导这个所谓的个案也好,或者这个家长去看到自己内在的层面是什么,就像这个层面,其实我们在谈Bowen的时候就叫做看懂关系,界定自己。萨提亚怎么样把自己搞清楚就有她一套规则跟方法,所以这一套的规则跟方法就是你怎么在看到那些关系之后,看到他的行为底下还隐藏着应对的方式是什么?然后他的应对方式这个方式底下感受又是什么。我当时看到的感受的时候,你甚至还会在隐藏,要请他说一说在你的感受底下,当你在感觉让你在难过的时候,那是什么样的滋味,想到了什么样的感受。这叫感受的感受,在往下走下去,背后是你有什么样的观点信念以及更深层的,叫做内在有什么样的一个期待,然后在这个期待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需求?什么样的渴望?再这样往下走的过程当中,最后到厘清自己,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像是一个潜水的过程,当你深呼吸看得到自己的一个行为表现的时候,深呼吸像潜水一样往下沉下去,然后问问自己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沟通姿态,原来我喜欢讨好别人,我在讨好别人的过程中沉下去,然后你可能也看得懂这个喜欢讨好别人,他是什么样的感觉?我很害怕别人怎么对我,所以那个感觉就叫害怕,所以留意一下这个害怕下面是什么东西,让你感受到害怕是什么。原来是我不喜欢别人离开,我希望大家都在那。原来这里有一个观点是很期待彼此是可以在一起的,所以期待彼此是很开心在一起,她渴望可以跟别人有一些好的连接,或许我就看着它就可能生成以下的自己,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喜欢跟别人在一起,希望别人在一起的时候是平静的,而这就是他内心的一个期待渴望。所以就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一个人一个人一层一层的去看到他的表面行为是什么,从表面上看到所谓的他的沟通姿态,在她的沟通姿态去理解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状态,在这个感受的过程当中能够更清楚他的感受从何而来,去厘清是什么样的信念、观点支撑着这样的感受会发生,这是什么样的期待,不管是对自己或对他人,在这个其他的更底层,有个所谓的全人类共有的渴望是什么东西,在这个渴望底下慢慢的就会更接近自我的核心,自己本质上是什么,这个就是一个所谓的个人内在冰山游戏。
所以容许我再跟他再来复习一遍,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问问你自己跟别人不愉快的时候,你的行为是什么?避免跟她吵架,你可能就直接跟他冲突,沟通姿态是你是习惯性的讨好别人,指责别人,还是习惯逃避了,还是习惯逻辑分析,在这样的沟通姿态,那个底下的感觉是什么?那你的感觉当你有这个感觉的时候,想问问你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我问你自己这个信念是你对别人对自己有什么样的乞期待呢?更深沉,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需求?当你可以有这样一层一层的,你可能就越接近自己的核心,又能接近自己的核心,你就能越来越自信的自己无所动摇,用你的本心跟别人互动。这是所谓的个人内在冰山,所以这个沟通底下的只有几个沟通姿态,我们在快速的浏览一遍。让你比较清楚一下这个姿态的样子,那这也是一个挺有趣的事情,是你去常常可以在特别留意一下这个很简单的一种分析方法,在紧绷的时候就可能常见的一种沟通姿态。
沟通姿态三个要点,
自己,他人,环境。
在互动的过程当中,他把他的注意力放在什么身上?萨提亚把它分成三个要素:
到底在互动的过程中,他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还是放在他人身上,还是既不是自己,也不是他人,而是放在这个环境情境中,所以因此萨提亚区分成4种比较常见的人类的互动姿态。
我说4种可能还有一种叫做最一致的,所以这一致就是比较很清楚自己的一致性的做法,所以这就是一个所谓比较完整健康的样貌,所以我最后想跟各位说一遍,这几个样子,你可不可以回应你一下你自己。
第1种叫讨好型,把注意力放在别人完全的忽略自己,比较喜欢讨好别人,所以说他们就演成了这个样子,眼神也好吃,太阳光是比较低的,所以或许他们也想让你看得到,但我不太敢在讲话的时候比较唯唯诺诺先道歉,求原谅,都是他的错,在他的分析里头告诉你,人的情感上也会比较压抑,比较低的自我评价,然后对自己缺乏信心,但是他有一个比较棒的东西,就是他很愿意关怀别人,滋养别人,然后就是比较敏感,记得所有这些类型都有它的缺点,它也有它的优点。所以这就是讨好型的人。
第2种类型叫指责型,同样他的焦点是放在自己跟情境上,特别的忽略了别人,他没有再管别人的感觉是什么,属于别人的经验是什么,依照这个环境跟自己,给予自己,咆哮,独裁,以为都是别人的错,都是别人的错,很大的愤怒,不相信同时也是一个容易孤单的人。在他的概念底下,他虽然看起来很强势,但是内在里头也是一个自我价值低的人,是一个害怕的人,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人,却又缺乏控制的人,是对别人的控制,但他有一个很大的东西很容易自我肯定,然后很容易可以引导大家怎么做。
第3种类型的人超理智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的焦点,他就把注意力都放在这个情境上,完全忽略包括自己和别人的感受也好,经验也好,虽然变成这样的理智,不在乎任何的情感,所以通过形式上也比较呆板一点,就比较喜欢和冷静思考,这样的逻辑分析,只是他很难去表达他的情感。甚至他也很跟别人其实是常常在情绪上是有距离的,长得壮的人,但他有他的就是容易看得到所有的逻辑,所有细节的,然后同时也可以告诉我们只能在有条件,只有有条不紊的过程当中有什么问题解决
最后一种叫打岔型,意思就是他完全忽略了当下的人跟情境,包括自己和别人。就是当发现整个状况不好,那他就换话题,就立刻跳开,他就会好像小丑一样做一些好玩的事情,可是他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议题上。通常他的情感上脆弱,敏感,最常看到就是焦躁不安的样子。在他的自我里头也比较缺乏归属感,很难真的跟别人靠的很近。那边有个很棒的词,虽然觉得他们其实很幽默,有创造力,很有想象力,甚至很有弹性。
这种模式底下,你可能不只有一种可能是两种,甚至在不同的压力的时候,你能获得两三层的模式,所以看一看自己在各种场景里面对谁沟通姿态,而这就是所谓4种沟通姿态。
萨提亚就是整合的家庭系统,不管是三角关系,不管是沟通理论整合在一起,然后运用了很多团体治疗的方法,心理剧,雕塑,空椅子,然后让你很有在现场经验到你们彼此是怎么互动的?彼此是怎么沟通的?当时看到这一块呈现的时候,再引导你去留意到自己内在的状态,所以就借用冰山的部分去慢慢带着一个人不断的一步一步去分析自己,所以它放在治疗的结构上就很清楚从系统互动,从关系后进入到个人,透过个人冰山的过程一步一步帮你自己理清自己,而当你能清楚自己是谁,很自信的再回头来跟别人互动。
家庭的三角关系
一种稳定又不稳定的关系;
两人之间的冲突或不平衡会对第三者产生吸引力;
两人之间紧密连接会使第三者受到冷落;
三者之间的行为序列仿佛在跳一支有舞步的家庭舞蹈。
家庭的舞蹈:父亲跟母亲冲突---母亲联盟孩子---当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们可能就一起去对抗爸爸,或者父母亲同时去跟孩子同盟,他们两个箭头都指到孩子上去,两人都对孩子发脾气,可能就是母亲和孩子这两个人的同盟,爸爸就可以退到外面去,变成一个缺席的父亲。
而这些现象是所有的三角关系,其实你都会在很多的家庭或者你自己家庭不断的看到它的戏码在上演。
家庭的三角关系---局内人
1、伴侣型的孩子---父母的情绪伴侣,适时补位的情绪伴侣;
2、父母型的孩子---父母的小帮手,早熟的小妈妈或小爸爸;父母婚姻关系的中间人;
3、依赖型的父母---纠缠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
家庭的三角关系---局外人
1、代罪羔羊型的孩子---转移父母婚姻问题的代罪羔羊;
2-模范代表型的孩子---转移注意力在成就完成;
3、孤单疏离型的孩子---避免情绪冲突或者亲密。
任务17 米纽庆的结构家庭治疗百宝箱
接下来没跟各位谈一谈米纽庆,这个其实也是一个样,我想在那个年代里头不管在美国在各地,其他都有非常多的学生他训练的,我个人有一个想法,就是他其实是一个非常能做治疗的一个治疗师,相当有魅力,所以我们今天要来谈一谈米纽庆各种一些治疗的小诀窍。其实我们都要在他这里出去看到一些变化的部分,甚至也可以为了自己去采用到你自己的家庭治疗的工作上
一、基本原则:
1、融入(joining)---米纽庆的说法是joining并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态度,也就是你能进入到那个现场的家人的时候,把这个跟过往提到的一般系统理论的时候的观察,这个研究很像,你能好奇这个家庭,你们很想要知道这个家庭,当你越有这个好奇想知道的时候,你通常就会对这个家joining.融入到的那个家,这个融入在我个人的经验里头如果你过度的害怕想要改变对方,就没办法加入他们,所以有时候如果你可以像一个好奇宝宝,你让一个小朋友一样很好奇这个家吵架也好,是在激烈的冲突,你都很好奇现场这一块现在怎么状况呢?如果你去问,你就可以让你自己融入。
现场演示---融入的过程当中还有另外一个,邀请他们现场演给你看。这个太太说如果在家里的时候,她就是抱怨她老公。那你就会邀请她,你抱怨你老公,你是怎么抱怨的,你可以抱怨给我看吗?她就会说了叫他早点去睡觉啊,那你接下来就会问你是这个声音吗?还是更大什么,然后你抱怨的时候你会怎么去说的?那这个就是请她演给你看,当他越能把真实的现象给你看的到的时候,你就有可能会看到他们家是怎么样的互动,那个表情他那个语调也更容易去引导到另外一个,可以把真实的状况可以看到,你就有可能看到所谓自发性的行为,是就他们两个,只能彼此之间互动,语言,非语言是怎样的彼此交集在一起,所以现场重演就是邀请他们,唉,你说看看你都是怎么直接跟他说的,透过这样这样的过程去找出他们彼此之间在家里是怎么让这个问题继续走下去,所以这是一个挺有趣的过程啊,我自己还是要不断的要说,这个态度真的很取决于你,这个自然是进去的过程当中,不需要来改变他们,让你们先抓得到这个感觉,这样的一个基础态度观念的时候,你通常就有机会懂他们这个症状背后的脉络跟功能结构的时候,你自然而然就开始知道你的假设是什么,你自然而然就会知道在这里头你需要做一些调整的部分。
2。所有来有接受治疗的家庭都抱持“错误”的假设。
那你所谓错误的假设是什么?所有人认定大概就是反正有症状的才会需要改变,其他人都没有责任,这就是所谓错误的假设,有这样的假设都变成好像只要一个人就会好了,事实不是这样,可能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在贡献这件事情,其他人都能看得到自己其实也对这件事情发生了影响。我举一个我自己最近,虽然不是治疗的过程,但它确实也是一个彼此之间可能发生了一个现象,我自己带一个男性的团体,有一个人平常来的时候都不说话,看起来这个团队是一个强制性的团体,他们一定要来这边上课,因为他们都有家暴的问题。这个男的通常都不讲话,大家也习惯他不讲话。都也认为它可能是情绪上有一些抑郁和精神上的一些状况,所以有一天他突然很认真的开始说很多的话,然后大家就会觉得他说话很干扰大家,希望他再继续不讲话,说了一件事情,我们其实在他说话的时候,其他的人能不能让他也觉得他的话题被参与被讨论,还是他刚刚在说话的时候,我们觉得他很让大家很不舒服,他打乱了这个团队的结构,打乱这个每个系统的次系统的运作,打乱了的界限,让他这样子发生的时候,可能请他就开始不要讲话,大家觉得不要跟他说话。都没有人回应他时,他又回到他不说话,好像被认为是有精神状况的样子,然后其他人就开始认定对他就是有状况,所以每个人其实在这里头都有贡献这件事情,这个就是错误的假设,忘了自己对这些事情也有是有影响的。
3、家庭的确定性是改变的大敌。
意思就是家庭太确定说事情就是一定会怎么样,事情就应该要怎么样才会发生事情,就是找到他不要抽烟不要喝酒我们家就没事了,只要他不喝酒就真的没事了,是一个过度的确定的状况。所以一样的道理,你如果愿意的话,把他喝酒不喝酒的脉络搞清楚,我们上面所说的,你从他喝酒那个主述去探究他们彼此互动的事情,让他喝酒之后,他就乖乖的在旁边不会干扰他的太太跟孩子们在家里的互动,所以他们彼此之间都形成一个平衡的状态。可当他不喝酒的时候,他可能很想参与其中,参与到家人的谈话钟来,他的参与其实让大家觉得很混乱,所以家庭后来就有个确定性,他就是一个不应该这样的,他应该最好不要喝酒,所以他不要喝酒。其实他们忘了当他不喝酒的时候,他们也不容易让他有加入他们这样的的家庭的互动里头。对家庭确定是认为喝酒的人不喝酒就没事,常常也是一个很大敌人。
4、挑战家庭的确定性。
家庭治疗师很大的责任就是去挑战家庭的确定性,他们能不能看得到,他们自以为认为是对的假设可能是有问题的,他们认为只要她老公不喝酒就没事,他们看不看得到老公不喝酒的时候,老公是没办法想跟他们一起互动。他们看不看得到,如果要跟他们互动,他们彼此之间其实没办法接受的,这就叫做挑战确定性的部分。所以米纽庆在这一块,如果各位有机会看到影片,因为看到他怎么样去操作这个过程,甚至激动去告诉这个家庭他们错了,在这个挑战家庭的确定性里头,也是需要治疗师,能不能去看到刚刚讲那样的脉络,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去告诉他们这些可能性。所以我记得以前我们的督导曾经邀请一个结构治疗师来我们西藏做一个示范的时候,我很喜欢他说的这样的说法,对于家庭这些却很过度确认的事情,用这样的说法,他会突然之间停下来,然后说我脑袋出了一个疯狂的想法,夸张的夸大,很怪异的想法,会不会跟你们说,很有趣,但家庭之后就说好,你说,那接下来他就会说我发现你们全家其实都希望他继续喝酒,我发现只要继续喝酒,你们家庭就要安静,所以我也真的不知道他真的需要改变吗?这个就叫挑战家庭的确定性,他的想法,是荒谬的想法,那就说明他对这些人看见的部分。
5、探索替代方案。
当家庭的确定性被看见并有机会被挑战的时候,探索家庭中这个爸爸有没有机会重新去和孩子互动,这个爸爸有没有机会去和妈妈互动,所以就会去创造这样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可能会邀请爸爸单独的跟孩子互动的部分,和邀请妈妈暂时退到外头,甚至也有可能是单纯的请妈妈出去度假,让爸爸跟孩子有固定的接触,甚至妈妈单独跟爸爸有接触,让孩子可以暂时不要介入这一个状况。你需要留意的一个状况,回到我们刚一开始就讲了结构的夫妻之间,在有了孩子之后,通常会有两层角色在里头。这叫父母的角色对应到孩子是父母亲和孩子角色的部分,,同时这个父母也有另外一个角色是他们也是夫妻,嗯,为自己的生命里头去留意一下,很多夫妻现在当了父母亲之后就不再当夫妻了,你不在当夫妻之后,结构本身就出了一个状况,。界限就出了的状况,当夫妻之间的界限变得过度的像道墙堵住的时候,彼此之间就更容易出现状况。所以我很喜欢在家庭或婚姻治疗里头,有这样的一个状况的时候,去邀请夫妻,他们可不可以,以夫妻的身份,让孩子别在别人照顾一下,或者孩子已经够大,让他放手,他们用5分钟也好,到外头两个属于他们夫妻两个外头对话,如果看到类似这样的一个状况,所以我们通常出一个家庭作业,鼓励夫妻在他们家里也好,就是在家里附近的咖啡厅,在每隔一段时间的时候,只有5分钟也好,就在那一个地方简单的几个对话,但是对话里头去说一说自己最近工作发生什么。不能太久,太久就有可能发生冲突,可能就开始聊到孩子,所以当他们又开始重新一次回到互动里头,我就可以帮他们找到一些可行性。让每一个夫妻都重新连接,不是只是单纯的父母对孩子的父母亲这个角色,就有机会在这样的一个角色做一些调整在。
6、运用家庭沟通的内容来了解家庭动力的过程。
在技术的这个过程当中,要引导他们从他们谈的话题中去理解到他们家庭动力的历程。家庭治疗,一直在谈这两件事情,内容和过程这两件事情,我们需要通过他们谈话的内容留意观察到他们家的互动。一个家庭和这个孩子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所以一开头难是因为他有情绪暴躁的问题,对爸爸的情绪暴怒,在过程当中当他们在谈论的时候很有趣的现象,你看到我聊起这个孩子的他的情绪的事情,妈妈就开始讲,妈妈讲的时候。这个孩子其实很耐心的听妈妈在说的,这时候爸爸就讲,爸爸就开始对妈妈抱怨就是你啊,你每天都这样对她太好了,然后她才会变成这样,他们两个人之间都还没开始吵起来的过程,孩子立刻加入战局,开始对爸爸的咆哮,你不要这样的大声,你到底是怎么搞,父子俩就吵起来。当父子俩吵起来之后,妈妈就回头再来劝这个孩子,好了没事了,妈妈在劝孩子的时候,爸爸立刻又不讲话。各位有没有看到谈话的内容和孩子的情绪到底怎么搞的时候,他们三个人在让这个孩子的暴怒这件事情上有没有功能。。或者在这里孩子可以有了一个位子在,他可以保护她妈妈,不要跟爸爸吵架。这个这个过程就让这个孩子暴躁,变得越来越理所当然了,甚至他是一个很重要的维护妈妈,不跟爸爸吵起来的事情。我记得我在那个过程当中做了一个很特别的事情,就是当我们看到这个议题之后,我邀请孩子以后,可不可以由我来跟父亲跟爸妈吵,跟爸爸吵架。孩子给了我这个权力,后来他通常就坐到我旁边,你说如果让夫妻要吵起来的时候,当然很紧张的时候,他会拍我一下,或者我会主动的就去开始去引导这对夫妻开始回到我们的对话,不让他们进入这个冲突,让孩子看过一两遍,我可以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邀请她做一个,她可以不用再来帮我家里留意有没有他们是像我在这里做的状况,他们可以比较安静一点,到时候当他把这个权力交给我,由我来跟父母亲负责互动的时候,孩子的症状也慢慢的减少,他的情绪相对稳定作用,我再从他们的内容里头找到家庭动力的历程的部分,这也是很多治疗不但要提醒各位的,不是只是单纯谈论的内容,还是从内容。留意到互动的脉络,留意到互动的机制的部分。这个呢,就是技巧上,所以从内容了解家庭动力的历程或过程的部分。。
7、在治疗中使用幽默和隐喻的语言。
我们在Bowen里头你说过有时候你可以用一些夸张的幽默式的方法来看这些事情,可能性是可以被松动,本来固着的一些想法可以被松动的可能性,你怎么去善用这个可能。唉哟
8、就是在不同的阶段里头使用特定的谈话的话题(知识、职业方向、道德伦理)。
有时候当中的状况我说你可以提供一些甚至聊一些未来的可能性的一些责任的东西,这些当然都是你可以在过程当中去谈论的。
我想停在这里一下下,回头来看看刚才的幽默和隐喻的部分,其实很单纯的去告诉你,你要怎么样去使用幽默,所以甚至不管是在一些治疗是其中鼓励你这个幽默需要你发出自然,就能很轻松的工作的时候,你能找得到一些利益或者重新框架的可能性的时候,是可以发生的,但是想要逼自己幽默过度的逼自己要讲一些反向的话,可能让你自己那个态度,让人家觉得你好像过度想说他们家在嘲讽他们家,所以想提醒各位,这个幽默隐喻的事情,我会需要你一个自己很纯恋的时候,很自然在过程当中发展出来的事情。但千万不要为了幽默而幽默,是你能在这个系统里自然而然所做的这件事情,是我想要提醒各位的事情。
9、在探索次系统里头怎么样去拓展了解并促成改变。每个家庭个人的身份不同的状态,他们怎么去理解彼此的次系统,可以怎么样的合作,次系统有一些清楚的界限,都是你在再去探究他们的过程当中,发挥他们功能的部分,同时善用次系统去改变不同的改变的可能性。刚提到如果爸爸跟妈妈疏离,孩子跟妈妈是很靠近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可能去引导父子之间多一点的连接,当这个连接变多的时候,你自然会触发了这个结构的系统性的调整的可能。在Bowen理论这是一个去三角的其中一个方法,在这里讲的是一个结构性的改变。当这个父子的次系统之间的机构都调整了,还有父子之间的三个人结构可能就会有一些变化的。
10、去平衡次系统,支持与挑战不同的次系统。
不站在某一边的状况,被另外一边可以挑战,如果孩子跟妈妈同路的时候,爸爸是比较势单力薄的时候,你有没有站在爸爸的立场去反映这些状况,让那个系统是可以对话,互相拉扯,甚至有时候把孩子位置拉出来,让他坐到一边,让他变成是看得到爸妈两个人自己去吵架,他不要加入,他能看得到他们两个在这里吵架过,还可以修复的关系。所以反过来当他加入的时候,才导致这个关系变得不平衡,就是你可以做邀请他出来这里头。就是我们做的其中一个小技术之一,嗯,我自己看他的影片,你有时候也会看到一个状况就是当孩子坐在父母亲的中间座位上的过程当中,你把孩子拉到你旁边来,让她坐到你旁边看得到,重新看得到这个状况,让他有机会不介入这场,这些都是所谓来去掉这些平衡空间的方法。
最后在家族治疗师的最后几个事情:
治疗师的自我:家族治疗师得要回家修复自己的工作,或者是把自己训练成为更好的家族治疗的工具。看得懂他们的互动,在他们的互动底下找到去平衡也好,让他们连接的方式也好。
11、选择适当距离以发挥功能;
12、与家庭工作的专家地位;
13、治疗师能够使用的最好工具是自我。
看得懂他们的结构、次系统,透过他们主诉的问题看到他们的脉络,在脉络底下大家是怎样运作让这个问题可以持续,透过这样的理解,开始去调整他们的确定性,挑战他们的假设是错,看到他们的位置,开始去调整他们的位置,调整不同联盟的次系统,怎样让疏离的人开始对话,让没有功能的人可以自己说话,让他们的僵化的关系有松动的可能。
治疗师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让自己成为一个最好的工具。
任务16 结构家庭治疗的理论框架
我想这个结构家庭治疗火红的其中一个取向也要感谢那个李维榕老师去带领了很多华人去做这样的一个训练,甚至后来很多人他的学生从各地过来的人,可以提供我们怎样去做结构家庭治疗的部分。我想这一块也是,嗯,在华人圈里头大概可以更快去接触到的一个治疗取向,因此我今天其实他比较快速的简短说一点点结构,家庭治疗的东西呢,如果你有意愿,甚至他鼓励这房间里都可以查得到相关的一些资讯,这个理论有一个基础架构,当然就是这三个元素,三个基本的要素,第1个就叫结构,怎么结构呢?也就是说为了固定的阶层的部分。什么意思?父母亲不在一个位置上,在父母亲这个位置,而且还是夫妻的角色,还是最下面子女的角色,所以很像我们自己这样的一个规律的一个结构的状态,所以如果结构被调整了的孩子变成爸爸的上面,和爸爸在下面这个位置,有时候在所谓隔代教养的过程,爷爷奶奶在照顾小孩的时候,常常不小心的就让孩子爬到爸爸妈妈那上面去,如果你有印象的话,其实在很多的小说戏剧里在红楼梦里头都有这样的一个议题,就是比如说贾宝玉来讲,他爸爸在管他的时候,奶奶,就是贾政的妈妈就会出来说这个孩子贾宝玉是她宝贝的孙子,如果他都要把他打死,那还有活着怎么用,也就会形成所谓的这个这个奶奶出来管他儿子不能去管他自己的小孩,而形成这个孩子不见得会是在爸爸的之下,如果严重的时候就会形成刚刚说的,他是可以在结构上比你高的那一个。有可能是奶奶,也有肯能是妈妈。按道理,我们刚刚说的父母亲是在同样的一个位置,孩子还是在下面,只是说一下一般的一个正常的结构的状态,如果妈妈跟孩子过度的靠近,甚至妈妈给予孩子很大量的权力,大量的一个权力的时候,反正让孩子带来,妈妈联同孩子,然后把爸爸压下去。那个时候妈妈和孩子在上面,爸爸在下面,这也是所谓的结构失衡的状况,一旦结构失衡,其实就有很多事情会发生,所以在这样的概念底下结构调整治疗。。
结构家庭治疗的三个要素:
1、做结构的事情,如果你认真去想一想,有些在戏剧里头有这样的结构,如果结构完整的时候,而且彼此知道怎么样的顺序的时候,它通过比较好一点。反过来,如果结构被调整,被冲击了,这个关系里头就有张力的。这就是结构的议题。
2、次系统(subsystem)。也就是说彼此之间大家的是家人,可是彼此之间会有各自的次系统,妈妈跟孩子之间可能有一个次系统,夫妻之间可能有一次系统,爸爸和孩子之间可能有一个系统,所以这些次系统或者手足之间也有系统。这些次系统是在接受家族治疗里头也会特别去研究。看看了一个系统收否会靠近,说到靠近这个词就要讲到第3个字眼叫界限这件事情。
3、界限(bundaries)---僵化(疏离型),之间没有任何的互动。可以是夫妻之间很僵化,一般都把他夫妻之间中间像隔了一道墙一样,彼此之间不再往来的状况,这是要僵化的。
清楚(正常型);夫妻之间有正常的互动,又有各自的空间。
模糊(纠缠型):夫妻纠缠在一起彼此没有任何的界限,所有事情都混在一起。
我们常看到的是模糊的界限在哪个地方呢?在妈妈跟孩子身上,妈妈跟孩子之间可能从小就绑在一起,这个绑可能睡在一起,可能每天黏在一起,无形当中他们就会变成一个很纠缠的一个状态,彼此之间在一起纠缠在一起的时候,可能妈妈跟爸爸之间就形成一个叫做僵化的现象,妈妈跟孩子在一起,和妈妈跟爸爸是一个僵化的位置,彼此之间没有互动,孩子跟爸爸也是假话,或者孩子跟爸爸也是一个很模糊的界限,一般常见的一个状况。在结构家庭来说他们说法里头,妈妈跟孩子很纠缠在一起,就形成这个叫同盟的关系,和这个同盟的关系,可能就一起来抵抗这个僵化的爸爸,就这个界限之外的爸爸,一起来对付爸爸,把他排挤在外,你可能会听到妈妈跟孩子一直睡到青少年,爸爸被排到外头去,这个界限就会说父母亲彼此是僵化的。妈妈跟孩子就是所谓的纠缠在一起的状态,各位细想的话实际上就是一个三角关系的过程,我之前在Bowen家庭系统里都有提到这一个概念,妈妈跟孩子很靠近之后,然后往往跟孩子形成一个绑在一起的状态,然后爸爸被排挤出来。这样的一个关系可能就会形成这样的界限模糊的部分
其次我也想要跟各位谈另外一个界限议题,这也是公共卫生系在谈到,核心家庭的时候谈的另外一个界限,这僵化的这个家庭,他们如果整个家庭彼此之前是很靠近的,但他们不让外界人接触,这么僵化里面是很纠缠在一起的,这样的一个状况。在根据所谓公共卫生的一个研究里头认为,这样的家庭,其实这个环境不见得是对孩子是有利的,过度的紧密,但不跟外界有任何联系的家庭,这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压力,所以这个僵化可以是彼此之间的角色跟角色之间的僵化,它也可以是跟外头的僵化部分。刚刚讲的讲这样的僵化,就会形成在结构里头所画的图形就有不同的一些变化,最开始妈妈和爸爸关系很清楚的,有孩子之后,可能这个妈妈跟孩子过度的靠近,形成是纠缠型的,让他们共同来同盟起来,对抗这个爸爸。爸爸也有可能他找了另外的人同盟起来对抗这一个妈妈,形成不同的界限对抗次系统,甚至结构上的不同。当妈妈和孩子靠近的时候,可能还有很多他不应该有的权利,在家,甚至到了案子里可能就会有所谓的因为爸爸妈妈的冲突,这个孩子长期出来去制止的过程当中,无形当中得到了他可以出来指导他们两个人的过程,甚至到后来他对妈妈也有过度的去管教妈妈的可能性,这个就是属于结构界限的问题。结构家庭治疗在谈到家庭问题的时候,它有一个基本的一个概念,在家庭之间并不是一开头,结构就出了问题,孩子成长,家庭发展的过程当中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导致家庭是失功能的结构。所以刚讲的这些结构不是一开头就有问题,那是在顺着时间的慢慢演变的过程当中,它没有所谓的调整。刚刚讲的这个例子,如果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她当然会跟妈妈是靠近纠缠,他需要妈妈的照顾,需要爸爸的照顾,他会夹在爸爸妈妈中间,可是当孩子长大的过程当中,孩子慢慢需要一个跟父母亲清楚的位置,他要被放在下面。家庭结构,所谓的结构治疗所谓的一个基础的概念,如果在成长过程当中,他没有被放到慢慢的回到这个位置,而是放到上面来,甚至如果还有爷爷奶奶陪着他到上面来,这时候在这个适应的过程当中,家里就会慢慢的越来越被这样的结构所影响,这个就是结构家庭所说的家庭出问题的状况,所以如果你看得到这个结果家庭结构,结构家庭治疗主要的一个用意就在于怎么调整这个结构,比较可以进行一个正常生活的样子。
接下来就来谈家庭评估。我的4个步骤底下的过程,回到就能看到结构式系统以及界限。我重新做了一些调整的部分,,这里头提到的4个步骤:
第1个步骤 怎么样去拓展家庭的主诉问题,系统理论都是一样的概念,就是从一个症状,我们从症状开始说起,然后开始了解这个症状身上会有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彼此之间又是怎样的互动,不只是单纯去说这个人不好,而是你能理解到这个这个有症状的时候,怎么跟他说,他自己就跟别人互动,把这个症状拓展出去的时候,你就可以看得到家庭怎么在这个症状底下互动。甚至你会看到这个家庭可能在这个症状的过程当中,他们有什么样的互动模式让这个症状维持着。我自己处理的一个案例是,这个孩子大概是小学二年级左右,到了小二的过程当中,从小到大就是这个妈妈就跟孩子黏得很紧,妈妈的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跟孩子也黏得很紧,外公外婆是一个老板,孩子的爸爸是在这个外公外婆的公司工作,外公外婆无意的让这个孙子,母亲的孩子变成的是可以不用听爸爸的管教,爸爸要管他的时候,外公外婆就出来制止,爸爸是在外公外婆公司工作,他是有一种觉得他不敢去抵触他老板说的话。这个无形当中渐渐的孩子的位置慢慢的被放到了一个更大的为权力上去。接下来就是妈妈跟孩子的关系开始有了更多的争执,爸爸在外面看,可当爸爸在旁边看的时候,除非外公外婆不在,他就介入,外公外婆在的时候他就自动就退回来。如果爸爸介入,孩子就会可以做比较可以受约束,推到下面去,可是这个状况没多久,这个孩子就是在去跟外公外婆抱怨,外公外婆就去骂爸爸,渐渐的这个模式就是去凸显这个问题,可以继续导致后来这个孩子的很多所有症状这个妈妈无法管教。在过程当中,这个爸爸也不敢与任何的介入进去,所以形成了这个孩子被外公外婆放到上面来。这个妈妈也没办法再去管教孩子,孩子的爸爸,虽然他有办法让这个孩子可以乖下来,可是当他管,这个孩子就会去告诉外公外婆。
第2点、凸显维持家庭的问题互动。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孩子的症状上面去看到全家人怎么维持这个症状。所以当他们来,是因为孩子有一些所谓精神上的症状,所以如果我们只是单纯谈精神上的症状,那我们就会陷入无穷无尽的谈论症状过程。我怎么让这个爸爸去跟外公外婆讨回他应有的权力。讨回他当爸爸这个角色的事情,同时去跟他太太争回他要管孩子的权利。当这个过程当中当孩子的位置可以下来的时候,可以当一个只是被关心的孩子或者被管教了孩子,这个结构才做了一些调整的部分。
我们从第1个孩子可能有太多症状的过程当中,我们怎么可以去理解到每个人在这里头对这件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让这个问题可以继续,如果我们有这些探究的过程当中,家庭结构,你可以继续探究这个历史的发生。
3、甚至引导大家有新的一个互动的连接,比如说这个新的链接里头,怎么让这个先生跟太太有重新的连接的部分,当然更多的连接,这个中间不是这样僵化的。
4、孩子下到他本来该下去的位置,在孩子这个位置上的时候,很自然的跟爸妈就形成一个比较没有那么纠缠在一起,这个太太也不会这么纠缠在他爸妈身上,这个就是用这个案例来说所谓4个步骤的部分。
一般系统理论发展出来的短期策略治疗(Jarry)
一个概念:如果我们长期去看待个案的症状,跟病人讨论他生病里头的东西,那病人永远就是一个病人。如果我们跟病人讨论25岁的年纪怎样过正常的生活,如果我们谈的是正常的生活,我们就不会掉在背后的一个假设,我们只是在跟他讲症状这个事情,而是有可能跟他讨论怎样过正常人的生活,而这些症状不再是我们过度重复的可能。
短期策略取向---更强调短期具体行为目标的处理。
他们认为问题形成的原因通常有几个议题:
1、问题常因为错误的解决方法而转变成为长期的问题。我们长期有一个错误的解决习惯,导致这个方法继续发生。
2、就是跟上次提到的三角关系和家庭的阶层有点像,是不协调的阶层所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是妈妈和儿子绑的太紧共同去抵抗爸爸。这样的不协调的阶层。
3、人们企图互相的保护或暗中保护对方这样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导致这个症状持续再发生。
在这样的一个前提底下就形成一个所谓的短期策略取向在治疗上的一些原则:
1、你能不能理解这个症状在系统当中的角色和意义,也就是这个症状,在这个关系里头有没有什么功能。(一个抑郁症的太太在抑郁之后面对老公抱怨和咆哮时的应对的变化--咆哮回去,呵斥老公不要再大声对她说话)
2、解除症状的两难部分---如果症状功能不存在了,我们能不能帮他找到另外的保存那个功能的方法---比如这个女士解除了抑郁的症状,又能制止老公对她的咆哮和抱怨。
3、偏向改变系统而非单单改变症状。
4、改变关系的位置和功能。
短期策略取向技术:
1、重新框架(reframing)
症状的功能可以看到的话,对症状的脉络重新解释。怎样看到症状在脉络底下的功能?这个通常跟循环问话有关。
循环问话:(症状在系统中的功能,解除症状的两难)症状发生,家里会发生什么事情,记录下这一系列过程。---症状的功能会发生什么事情。
小明不上学----母亲向父亲求救---父亲支持母亲---母亲管教小明---小明上学---父亲专注于外---母亲对父亲生气---父亲向母亲发飙---小明不上学。。。。。。(如此往复循环)---小明不上学,创造了一个父母亲关系好的机会,这就是症状的功能。
重新框架症状:看到这个脉络时,可以让家庭知道,小明不上学是为了让这个家庭父母的关系好起来,小明在为家庭做出牺牲。怎样让这个症状底下的功能被看到。怎样让父母的关系变好,而症状不用保留。
2、矛盾治疗(pradouxcial interwention)
小明不上学----母亲向父亲求救---父亲支持母亲---母亲管教小明---小明上学---父亲专注于外---母亲对父亲生气---父亲向母亲发飙---小明不上学。。。。。。(如此往复循环)---小明不上学,创造了一个父母亲关系好的机会,这就是症状的功能。
第一个前提是看到这个脉络,透过这个脉络告诉他们“听起来小明愿意牺牲自己来拯救这个家庭。所以如果小明去上了学,我还真的担心你们这个家就瓦解了。如果可以的话,小明你至少每个礼拜要两三天不上学。当你不上学时,你们父母亲的关系才会好一些。”
重新框架完,接下来就叫下处方---刻意矛盾性的建议“小明你就1、3、5不去上学,2、4去上学。”这就让父母面对这样的矛盾---到底是要让孩子上学还是不去上学。
最后喝止:当症状没有了的时候,你会故意去告诉他们,你们真的不要不吵架,因为吵架你们才会有感情的交流。这种再矛盾的方法才会让他们去增强他们变化的发生。
3、严酷考验(ordeal)
让他觉得没症状比有症状更痛苦。(失眠后刷马桶的例子---失眠痛苦,失眠后去刷马桶更痛苦)
4、假装技术(pretend)
你先假装有症状。(夫妻平常不讲话,吵架才会讲话,治疗师可以重新框架---吵架是你们夫妻情感最 浓结的时候,最有交流的时候,不吵架你们就是冷冰冰的,吵架是你们很重要的概念,那就假装吵架,固定每礼拜好好吵一次袈。)(妈妈假装哎爱孩子,靠近孩子的例子)假戏真做真亦假,真亦假来假亦真。
5、仪式(ritual)
安排一个仪式达到想要的状况。(夫妻谓孩子求签的仪式过程,老公对老婆好,孩子就会好。)
先来谈一下家庭治疗的缘起,还有发展的部分,家庭治疗一点点,1950年代之前他做了一些工作的部分,大概是1950年代才开始发生的事情,对也不对,这是因为在学术上来说或者说比较正式的,有这样的组织来说,大概确实是在1950年代之后或60年代之后才开始,真有正是这样的一个组织和大量的运动,但更早期的人真的没有做这些东西呢,其实也不对,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在做这一块的东西,那当然多数这些资料都来自西方,所以你可以看到我提了一些在实务上的研究,你会收到的。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在做家庭教育的工作,那这些人其实他们主要的工作就是怎么样去辅导这样的家庭,因应他们的生活适应也好,或者是因应他们家里的一些变迁也好,另外一块其实很早很早以前就有人开始在做。对一些孩子的一些相关的议题在20世纪,其实很多人已经在开始做这些事情,你知道他们的机构里头一开头就提到的米纽庆,其实就在做这种沟通辅导,这些大家都是一个很早年的东西,其实有人在做的部分在还有一块其实也非常少,甚至也有一些人说就在20世纪初,甚至更早之前在教会里头就能再做所谓的婚姻辅导,甚至叫婚前辅导,这些不管是婚姻全部婚姻之后的辅导在一些组织里头,其实他们早就在运作这些东西一个在正式的一些文章里头,他会听到的就是临床社会工作。所以social work,他们可能在医院里头,可能在社区里头进行服务的过程当中,其实不同的家庭一起工作,所以他们很早以前大概都开始在进行所谓家庭辅导也好,家庭也好,让我猜这个年代里头的比较少有这种家庭这样的字眼,跟我想一想啊,但咱们家庭系统吗?其实如果你想一想,所以这种系统的观念最基础的一个概念就是我们不要讲痛医脚头痛医头这样的概念,我们华人的说法大概就是不要只是治标不治本,所以这种所谓治标治本的概念在我们的观念里头早就存在,所以如果你想一想的话,我想我们的文章里头的那个很类似的东西,举个例来说,我们在其实大概就会常常在谈论到所谓的改变,其实他是跟两个向度有关,怎么样阴跟阳的配合,怎样的协调,阳多阴就弱,阴多阳就弱,而这些协调,因为这种东西其实本来就是一个系统的观点,这些东西其实未来我会在谈到一般系统理论的时候,甚至你会看到一些相似的地方。嗯,给我简单说一下,一般系统理论我们未来会听到这个非常重要的一个家庭系统在研究上所看到的一个现象,再后来的学者,后来的使用者认为在西方的文化里头,他们参考了一些资料之后,他们认定改变,其实跟两件事情有关,各位可以想一想吗?不是单纯你肚子饿你就想改,这也是一个原因,这样的原因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性改变,也有可能是你想的更好,肯定也有可能是你觉得心里很痛苦,所有的归纳过程当中,一般系统理论认为改变其实跟所谓的想要更好避免痛苦是最大的关联性和。这是很大的基础点,就是所有的改变都来自于这两件事情,你想的更好,你想要避免痛苦,那如果你把这两件事你再想清楚一点,在我们老祖宗其实讲过这两个概念,所以改变其实也就是要趋吉避凶。一般系统理论的一些观点,其实跟我们老祖宗讲的易经其实很像系统观,世界里可能早就有了,是当然,就像我们这一堂课一样,在家庭治疗,不可讳言是从西方开始谨慎起来,或者很很严谨的做一些研究和训练的过程,让我们更知道怎么去操作它,但是要提醒各位的就是系统观点,其实在人里头很早就存在。那我再举个例,咱们老子道德经有段话。要多请记得有一段话叫做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很白话很白话的话,好人不死光光,坏人就会继续活着。比较简单的说法,其实就是好人跟坏人其实尝试相对应也是一个系统,为了我们谈到鲍文家庭系统理论的时候,会谈到一个所谓互惠关系,会有一些理论把它叫做互补关系,这些都是所谓好跟坏,阴跟阳,的关系,强跟弱的关系,也就是说华人的文化里头早就有这些想法,只是它并没有被很严谨的使用。我们的想法就像这些早期的家庭婚姻辅导一样,它们也早就存在了,那为什么他们没有后来很谨慎的,这跟家庭治疗的发展是有一个很大的关联性,因为家庭治疗后来变得很学术的第1个事情,就是当时的精神科医生的,他们开始做了更严谨的东西,做了一个学会,然后去发表他们的文章,渐渐的组成所谓怎么样去看待家庭的问题,或者看待一个人的症状,所以当时的一个很严谨的组织,也好过他们的报告或者研究也好才让这件事情慢慢的被重视,或者甚至是很有系统性的被看到。所以虽然这些东西我们现在提到这些早期的东西本来就存在,只是它必须要等到的家庭治疗,被精神医学的精神科医生们开始大量运用或者创造或者开始的研讨会之后,才慢慢的被重视和正式的命名,叫家庭治疗。
我想邀请各位来参加我们家族治疗的一系列课程,我想跟各位谈论一些议题,以及怎么学习家庭治疗的东西,?为什么要学习家庭治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段话,我们人类创造了问题,如果要用同样的想法是行不通的,我们在解答问题的时候,你有没有一些不同的另类思考的方法,你可以想一下吗?如果一对夫妻在你面前吵架的时候,你要怎么办吗?你可以想象如果他们全家人在你面前有人说话,有人不说话好像很激动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去跟他们对话呢?或许你学过更多的心理治疗,所以你知道怎样跟一个人理解,一个人在旁边的人在摆脸,是旁边的人在骂他的时候,你要怎么做呢?家庭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它提供一种不同的思考观点这个。思考观点又有着科学根据的基础,让你可以更清楚的知道彼此之间的来龙去脉,让你更有机会去掌握怎么样让你自己在操作家庭治疗的时候,引导你的个案有一些变化的可能,或者他们有一些不同的变化,我们在这个里头会引导你怎么样去操作,如何跟一群人在你的面前一起谈话的过程,你可以掌握怎样跟一群同样他们有情绪流动的家庭可以这样跟他们好好的讲话,甚至让他们可以通过另一个借力的过程,他们的婚姻关系,他们的家庭关系,因此事变化,所以在这个课程里头,我会带着大家去讨论这样的家庭系统的观点,引导你可以有一个机会,更有一个全面性的观点,看人类的状态,然后让你像一个导演。你可以掌控这个群里,知道怎么让他们有所变化。第二、里头实际的聊一些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到的问题,包含外遇的问题,管教的问题,婆媳的问题,暴力的问题,以及各式各样,我们可能在家庭互动当中会聊到的事情,我们在这堂课不知道怎样去操作,让他们有机会好好的好去在一起或者好好的分开,这个课程里头我问一些跟各位说明的分析,通过这堂课的学习的过程,你可以更容易掌握家庭治疗的基础概念,以及你有一个新的思维,在面对你未来处理的家庭,甚至也可以帮助你自己在处理你自己跟家人的关系,这也是我觉得很享受这样的一块,因为我们的介入让他的家庭更不一样,欢迎你一起加入我们家庭治疗的课程.
家庭系统如何从精神分析转变而来
家庭治疗:
1、你要有功夫去观察---观察现场的人、事、时、地、物到底在发生什么,试着不要去做太多的解释,解释他内在在发生什么状况,很单纯去看这个 症状是发生什么脉络,这个脉络又跟谁有关系。这一列的观察是家庭研究的基础。比如说:观察孩子做了什么,妈妈又做了什么,他们是怎么互动的。。。把其他家人带进来,这样家庭的研究系统就出来了。比如说妈妈跟女儿绑得很紧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离得很远。这样家庭观察的现象,就突破了早年个体研究只是女儿个体问题的现象。于是说不是只有女儿的病症跟女儿有关系,女儿的症状 与妈妈有关,那个在外面的爸爸同样对女儿的症状有影响,其他的子女也会对这个女儿的症状有影响。这就是当时在家庭观察研究中的贡献。
2、如果我们观察从一个人身上拉远一点点,你的观察要知道病人的状态之余,你也要知道他跟别人的状态。家庭系统理论也 有一个说法,你不仅仅要知道一个人怎么打球,你还要知道其他人是怎么配合的,你才知道那场戏是怎么玩的,那个球赛是怎么 进行的。如果你只看到一个人,就只能看到一下点,你没有办法看到全貌。家庭系统治疗就是要看到全貌。你能看到那棵树,也能看到那片深林。这大概就是家庭系统研究里头进展的一块。
3、当他们有这些研究之后,他们就开始偷偷摸摸的做。在1957年三月芝加哥的美国精神矫正学会上举行了首次家庭主题的公开探讨。1958年全国的会议中,由数十位新手治疗师在家庭主题会议中,踊跃报告了他们最近一年内在家庭治疗上的经验,那是家庭治疗开始于多年家庭研究分道扬镳的时间点,一群被家庭治疗观点所吸引的新秀,开始以精神分析理论的个别和团体心理治疗为基础,发展处实证性的方法和技术。家庭治疗突破了很多个体治疗的困境,看到了他们之前看不到的困难。在1960年底,家庭治疗蓬勃发展起来。
一开头,就有人在做家庭治疗或者是婚姻治疗的工作,只是没有被那么大的证明和看到,接下来精神科医师对佛洛依德的个人分析的概念提出不同的看法,开始做家庭研究,他们把人(全家人 )放到医院里头观察,在这些观察里头,他们看到很多规则、现象、有趣的互动,他们发现不仅仅在病人跟家人身上,在一般人这里也有这些东西,他们看到的就逐渐演变为到我们给个人身上。 这些发展到了1957年有了一个研讨会,这个研讨会有人看到这些新奇的想法,新奇的技术,越来越多的人从他的精神分析里头跳出来, 想要学习家庭治疗的理论,学习家庭治疗的技术,使后来的家庭治疗变得蓬勃发展,甚至变得百花争鸣,有些在理论上看怎么发展,有些在技术上琢磨怎么精进到更好。这两件事情的相互冲击,发展了家庭治疗的各种方法。
4、从个别---团体---家庭治疗。
团体治疗也是从精神分析发展来的。在团体里怎么透过与这些陌生人的的互动获得一些经验和体会,重新去修正自己的一些过往的生命经验。透过这样里头,我们的经验得到一些新的感受,新的经验之后,我们会得到新的人生经验的脚本,这就是团体治疗的概念。这就是个体心理治疗的我们怎么用跟重要他人的困境回到团体里重新有被修正的可能性。所以家庭治疗理论对个人、团体也好。
“如果这个人有情绪性的症状,一定是这个人与他的重要他人关系和情绪困扰所在,怎么解除这件事情?只要他可以转移他的情绪到第三者身上,适当地把他的情绪成功转移到一个重要的第三者身上,通常他的情绪就会有一定的转变。这个第三者可以是治疗师,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同学。。。”暂时性的转变,可以有不同的看法。这是一个基础的三角关系的平衡。彼此之间不离开,情绪就是一个基础的流动。
什么是不适当?---当个案把情绪过多地投入到第三者身上时,反而会造就他跟他的家人更多的冲突的发生,会导致失衡状态。
团体---首先是可以使情绪流动---获得新的经验---回到生活中去与人互动---解决情绪的问题。
“家庭治疗中混沌无结构中状态:有人在乎理论,有人重视技术,有人用个体治疗的理论,团体治疗的技术来进行家庭治疗。绝大多数的家庭治疗师开始都是学习个别和团体治疗,他们的家庭治疗几乎都是从团体治疗而来,而团体治疗则源自于强调移情的精神分析理论。在技术和方法上,团体治疗比起个体治疗差异更大,而家庭治疗又比起团体治疗有更大的差别。”---Bowen
家庭治疗中要做的事情是:探究家庭系统是怎么互动的理论。
授课老师
学员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