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认知:生论、生人院子及元会能
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系列线上课程
系统掌握危机干预技术
20763人
已加入学习
学习有效期 永久有效
自我认知:生论、生人院子及元会能
张晶:
价值认同
专业学习与探索--对危机干预要有敬畏之心
有行动有思考 ,关系接纳。你想告诉我什么。
情景:
为什么要做?
感染者也是被动的。会被排斥。
不可预期--焦虑
应对能力不够
高度敏感,心理可塑性
及时被疗伤
问话:你最近身体怎么样?胃肠道问题
建立关系(关于大于一切)
播下希望
拥抱(安全感)
知情同意的五大议题:书面协议。危机状态下要有口头同意。如参加的是热线,那么是热线平台该做的。
谁在服务?第一类医生、护士、传染病专家、重症专家;第二类政府、管理人员;心理志愿服务是第三梯队,事件发生的72小时后或更晚的时候才进入。
我们在服务谁?新冠肺炎病人、疑似居家隔离观察者、前两类的家属、医护人员及其家属、大众。机关的管理人员
普罗大众的调查表现:50%焦虑,对未来的恐惧;睡眠能力减弱;20%疑病;躯体化-问题没有解决都会在身体上表现出来;强迫症;低落没兴趣
——正常的表现
出现这些表现怎么办?如果他没有影响到正常的是可以存在的,
感染者表现:否认,我没有干坏事么有那么倒霉;焦虑;恐惧
案例大二学生放假在家,所在城市确诊的不多,但他求助恐惧,害怕被感染,害怕被治疗后留下股骨头坏死的后遗症----反常,不担心死亡却担心后遗症
41.11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F23.8其他急性应激性短暂精神病]
指一种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由强烈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
[症状标准]
1 病前遭受强烈精神刺激;
2 以妄想或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明显相,关而与个体素质因素关系较小。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和自知力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 病程短暂,仅个别病例超过1个月。消除病因或改换环境(如解除拘禁)后症状迅速缓解。
[排除标准] 排除癔症性精神病,以及其他非心因性精神病。
41.2创伤后应激障碍[F43.1]
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
1 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
2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
3 持续的回避;
4 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5 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原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
[症状标准]
1 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 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
①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②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③ 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④ 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目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
3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② 易激惹;
③ 集中注意困难;
④ 过分地担惊受怕;
4 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
① 极力不想有关创伤经历的人与事;
② 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
③ 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
④ 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
⑤ 选择性遗忘;
⑥ 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
接纳 我们看见了 听到了 知道了
共情 换位思考 我理解他,但我不是他 给与支持和帮助
语言
接纳那些不能改变的
改变那些你能改变的
积极 合理 有效的行为模式
认知的方法 提升认知形式 构建良好关系 学会接纳现实 积极的 合理有效的模式
有效 快速
咨询师要先有能力 自我平衡的能力
认知 情绪 行动
开关 10次 可控吗 是容易的事情吗
净化倾听
和情绪共舞——同频共振
松弛训练
七情疗愈
转介
tie
心理急救的核心行动
安 静 能 系 望
促进安全感
促进平静稳定
提升自己与集体效能感
促进联系
灌输希望
安心
直击莫拉克风灾
一、危机援助前的准备
1、施援者心态准备
2、受灾者的文化背景准备
3、援助者个人生活用品准备
4、了解受助者生活现状
5、专业力的准备:如测量工具等
二、危机援助的具体做法
1、建立关系:问卷调查,有针对性地设计班级辅导活动,关心受灾者的生活现状;
2、分享经历:让每个人分享其逃生经历,谈论感受,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反应;
3、谈论方法:交流彼此有效的放松方法。
三、心理复建
1、重新谈论灾难事件,评估其能否面对;
2、危机事件的冲击,生活事件的应对;
3、检查心理复建方法的应用情况
授课老师
学员动态
相关课程